北交所公开发行并上市信息显示,9月29日,广东百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利食品”)北交所IPO已获受理。

来源:北交所网站
招股书显示,百利食品主要从事西式复合调味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沙拉酱汁、调味酱汁、面包糠、调味粉等各类西式复合调味品以及红腰豆等西式元素消费场景即食配料,广泛应用于西餐/日式料理/韩式料理/中西式简餐,以及轻食、烘焙、食品工业和家庭烹饪等各类饮食消费场景。
业绩方面,百利食品2022年-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2.61亿元、16.05亿元、19.12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57亿元、2.22亿元、2.76亿元。增幅方面,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19.11%,净利润同比增长24.07%。
进入2025年,百利食品业绩光环下的“减速”信号开始显现。首先体现在盈利端,招股书披露,百利食品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4.97亿元,同比增长9.34%,为2022年以来最低单季增速;归母净利润增速11.26%,亦低于2023年、2024年全年37.44%、32.58%的水平。
其中,百利食品核心产品酱汁类调味品贡献78.58%收入,但平均售价连续四个报告期下滑,2025年一季度跌至9.75元/公斤,较2022年高点9.80元/公斤下降0.51%。百利食品解释称“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是成本压力来源,直言若未来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公司无法及时通过调价传导,将直接影响利润水平。
销售端同样出现疲态。截至2025年3月末,百利食品签约经销商1,000余家,但经销收入占比由2022年的74.19%降至62.74%,三年下降逾11个百分点;同期线上收入占比仅2.87%,远低于行业平均。百利食品坦承经销商数量较多、分布分散,若出现管理不规范或经营不善,将影响区域销售。
记者注意到,百利食品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从2022年的9.44%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14.64%,客户集中度提高的同时,应收账款余额也水涨船高:2025年3月末应收账款6,877万元,较2022年末增长71.8%,高于同期收入增速。公司在风险提示中警示应收账款回收速度放缓将占用更多营运资金,增加信用风险。
食品安全与品牌信誉风险亦被重点提及。招股书显示,百利食品产品应用于华莱士、塔斯汀、鲍师傅等连锁餐饮,一旦供应链或生产环节出现瑕疵,可能导致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对品牌信誉和销售收入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专利纠纷的阴影挥之不散。百利食品与日本调味品巨头丘比存在两起尚未了结的专利诉讼,涉及沙拉酱乳化工艺及包装瓶外观设计。公司承认纠纷处理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主管部门可能作出对公司不利裁决,从而对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若败诉,百利食品或面临停售相关产品、赔偿损失及支付专利费的多重压力。
行业层面,西式复合调味料赛道正从“蓝海”迅速泛红。根据中原证券测算,2026年国内西式复调市场规模预计488亿元,2023—2026年复合增速不足6%,显著低于2020—2023年双位数增长。外资品牌丘比、味好美、卡夫亨氏仍占据高端餐饮渠道,国内宝立食品、立高食品等上市公司加速扩产,行业价格战一触即发。
百利食品在风险提示中坦言新竞争者涌入及原有参与者持续投入,若公司不能持续保持核心技术优势、产品快速迭代和优质质量,可能导致市场份额下降。
值得玩味的是,百利食品在招股书中将“C端影响力不足”列为竞争劣势,承认消费者对公司品牌了解有限。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1.17亿元,仅占营收6.1%,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2%-15%;同期研发费用率0.77%,亦低于宝立食品、立高食品2%-4%的水平。
有分析人士指出,重B端轻C端的策略虽降低了费用率,却使品牌溢价缺失,一旦餐饮端需求放缓,业绩弹性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