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4年,交银施罗德重启ETF。
9月29日,证监会网站显示,交银施罗德基金上报中证智选沪深港科技50ETF,当前处于已接收材料,等待监管批复。
和首次布局ETF的兴证全球基金类似,交银施罗德重启ETF业务也没有选择宽基指数,而是从小赛道切入,定制了中证智选沪深港科技50ETF,港股与科技的buff叠满。
“主动”烙印明显
在经历了多次传闻之后,上海滩的主动权益大厂们直接明牌了,加入ETF大战。国庆节前夕,交银施罗德上报了中证智选沪深港科技50ETF,等待监管批复。

交银施罗德是否布局ETF一事备受市场关注,原因在于谢卫时代的交银施罗德“主动”烙印明显,公司旗下绩优基金经理频出,从昔日的王崇、何帅、杨浩“交银三剑客”,到如今的杨金金等人。因此,面对连中小基金公司都已加入鏖战的ETF大时代,交银施罗德始终不为所动。
今年以来,关于“传统主动权益大厂要不要加入ETF”的传闻渐多,面对大趋势,当事基金公司的对外口径也出现了松动,从此前“没有计划”变成了“正在讨论与研究”。
率先破冰的是兴证全球基金,今年6月,兴证全球基金采购了深圳市赢时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赢时胜估值和PCF项目,预示着ETF业务布局的开始,随后传出市场招聘信息,9月25日,兴证全球基金上报了首只ETF兴证全球沪深300质量ETF,同样等待监管批复。
在上报ETF的同时,兴证全球还完成了ETF-FOF基金的首募,基金中80%以上非现金底层资产配置于ETF,基准覆盖中证A500+境外资产+固收+黄金。以ETF为底层,构建大类资产配置组合,在公司自己发行ETF之前已经涉足ETF生态中。
继兴证全球基金之后,交银施罗德迅速出手了。之所以称之为“重启ETF业务”,在于交银施罗德基金此前已有两只ETF产品,分别是2009年成立的交银180治理ETF、2011年成立的交银深证300价值ETF,两只产品的最新规模分别为2.27亿元和0.63亿元。不过公司场外指数产品持续发力布局,自2024年以来新增5只指数基金,其中不乏中证红利低波动100指数、中证A500指数等热门产品。
当前,主动权益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中,仅剩东方红资管、中欧基金没有布局ETF。不过,中欧基金早已在场外指数发力,两家公司何时跟进也将成为新看点。
定制指数,依然需要差异化思路
交银施罗德基金此次上报的中证智选沪深港科技50ETF跟踪指数为交银施罗德与中证指数公司定制产品,今年6月27日正式发布,新指数且定制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一定程度上打出了差异化,唯一的问题在于指数使用费率或相对较高。
从指数的编制方法来看,中证智选沪深港科技50指数是从内地与香港市场选取50只研发能力较强、基本面良好、增长速度较高的科技领域上市公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内地与香港市场具有较高成长潜力的科技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这50家科技企业中,前五大权重行业为电子、机械设备、通信、电力设备、计算机。该产品旨在反映两地科技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
面对5.56万亿的大市场,以及不可阻挡的被动化投资趋势,“下场”是必然的选择,不过想在ETF上赚钱实属难事,即便是当下存量ETF中,尚有近半数不能覆盖成本。对于新入场的机构而言,差异化选择指数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无我有”在销售渠道依然是一个好故事,这也是兴证全球选择新策略类指数、交银施罗德选择定制指数的主要原因。
ETF的千亿“玩家”同样竞争激烈
在基金观察人士“北漂民工”看来,ETF总规模到千亿左右,才能算上桌的玩家;有一个百亿级别的ETF,才算是业务逻辑理顺。对于交银施罗德、兴证全球等公司而言,ETF业务的征途才刚起步。
ETF是没有终点的持久战,来看市场上ETF的千亿玩家,同样暗潮涌动。今年前9个月,千亿ETF的基金公司增至15家,汇添富、海富通、鹏华新晋千亿门槛。
头部大厂们进步飞快,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等ETF管理规模今年增幅超46%,易方达今年以来强势追赶给华夏基金带来无形压力,差距一度缩小至400亿元左右。在中信资管将旗下产品改造并转至华夏基金后,后者规模一度拉开差距。但随着科创50ETF因收益率走高而遭遇大幅赎回,两家公司的规模差距再度缩小。
千亿俱乐部中另一大看点是广发与富国的排位之争。2025年初,二者差距尚有180多亿,当时广发基金排名第7,富国基金排名第10。9个月之后,两家公司均有进步,广发超过华宝排名第6,而富国凭借政金债ETF、港股通互联网ETF吸金,上升3个名次,排在第7位。两家公司差距缩小至不到40亿元,追赶之势明显。
此外,债券ETF持续扩容让海富通得以“一招鲜”,仅凭债券ETF规模就成为千亿ETF头部阵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