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再迎重磅政策支持。9月30日,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际化消费环境建设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将在全国选取15个左右试点城市,通过最高2亿元/城的财政补助,聚焦“国际化、品质化、便利化”补短板,激活入境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市场提质升级,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注入新动能。
瞄准消费“痛点”,15城试点划定清晰路径
此次政策出台并非偶然。财政部数据显示,2025年1—8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2.4万亿元,同比增长4.6%,较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消费市场整体平稳向好同时也要看到,优质供给仍然不足,消费环境与国际一流水平仍有差距,尤其入境消费占GDP比重偏低,这一数据在2024年仅为0.5%左右,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1%—3%的平均水平。
两部门坚持“缺什么、补什么”,把解决问题作为制定工作方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财政部、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试点城市范围包括符合条件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及其他消费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境外旅客较多的地市级及以上城市。
具体来看,试点工作将围绕三大核心方向发力:
丰富高品质消费供给。支持重点商圈改造提升,打造国际消费集聚区、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以及地标性消费项目。支持培育一批富有时尚引领度和国际影响力的本土品牌。大力发展离境退税,支持增加退税商店、丰富退税商品、优化退税服务等。
优化涉外支付服务。针对境外游客“支付难”问题,要求,提升商圈、旅游景区、旅游休闲街区、酒店、餐厅、机场、车站等涉外人员重点场所外卡POS机覆盖率,支持商户安装或升级外卡POS机设备。优化现金使用环境,支持涉外人员重点场所增设外币兑换点、外币兑换机等设施及多币种兑换服务。推进商户现金备付工作,做好零售、餐饮、文旅、交通等场景全覆盖。
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支持完善重点商圈、旅游景区、酒店、机场、火车站、地铁站、体育场馆等重点场所多语种标识,增设行李寄存、境外旅客引导服务台等便利服务设施,投放多语种翻译工具。丰富入境旅游产品供给,支持餐饮、住宿、零售等重点商户提供多语种产品及服务清单。
最高2亿元/城,绩效挂钩严防“重申报轻落实”
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是市场关注的焦点。《通知》明确了差异化补助标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每个合计补助2亿元,其他试点城市每个合计补助1亿元,资金分两批下达。试点启动第一年先下达部分资金,剩余资金根据绩效评价情况下达。
值得一提的是,补助资金有严格的“负面清单”,根据《通知》有关补助资金不得用于新建、扩建基础设施等,不得用于支付罚款、赞助、偿还债务以及财政补助单位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等,不得用于土地开发、征地拆迁、建设政府性楼堂馆所等明令禁止的支出项目,不得弄虚作假,骗取、套取补助资金。
各省级商务、财政主管部门要会同试点城市建立日常监督机制,形成闭环管理,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推进试点工作。试点城市要加强项目资金安排与中央基建投资和其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衔接,避免交叉重复。
激活入境消费,联动内外市场
此次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消费环境升级打通“扩大入境消费”的关键堵点。“这不仅是提振消费的‘强心剂’,更是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催化剂’。”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试点城市通过对标国际知名消费目的地,将吸引更多全球优质商品、服务和企业落地,倒逼本土产业转型升级;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构建,也将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形成“以消费促开放、以开放扩消费”的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还注重“软环境”与“硬设施”同步升级。除了硬件改造,还将聚焦IP、数字、绿色、智能、国潮等主题,创新商旅文体健融合的消费场景。
下一步,财政部、商务部将加强央地协同,指导试点城市细化实施方案,并及时总结典型经验进行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