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30日电 (记者乔雪峰)黔贵大地,峰峦叠嶂,95%以上的土地被群山环抱。大自然以鬼斧神工勾勒出壮美的山水画卷,却也用崎岖山路筑起了一道阻碍发展的屏障。
在贵州省印江县天堂镇印朝村,18岁的小喻家的老旧木屋中,客厅里满墙的奖状与娟秀的书法作品格外醒目——那是他对外面世界最朴素的向往。
家乡的青山云雾早已融入日常,让他最犯怵的,是走不尽的山路与雨后深一脚浅一脚的泥泞。这样的艰辛跋涉,曾是这片山林间无数学子成长的日常,“走出去”成了刻在当地人骨子里的渴望。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近年来,贵州持续织密高速公路网,一座座峡谷桥梁劈开千年沉寂的群山,天堑渐成通途。但物理空间的通达只是起点,唯有教育,才能真正斩断穷根、铺就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
转机始于2022年,国家一系列教育帮扶政策相继落地,印江也决心办好“家门口的优质高中班”,让本土学子不必远走就能享受优质教育。当地教育部门与学校负责人多次赴周边县市调研取经,办学构想日益清晰,却在“资金”这道关键门槛前停了下来。
就在此时,与印江结对帮扶多年的央企伸出援手。自2013年结对以来,中国中煤从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到为村小添置饮水设备、给困难学生捐校服发助学金,再到启动“关爱园丁计划”培训教师,一系列举措如春风化雨,让“乡村振兴高中班”在思源实验中学顺利揭牌。
办学之初,班级便以“校长优选、教师优配、学生优招、管理优化、奖励优先”的“五优”思路筑牢根基。不仅从全县高中选拔优秀教师组建核心团队,还争取省内一类示范性高中支教教师入驻;当年中考成绩优异的194名学子(优先招录全县前200名),就此踏上“优质教育快车道”,小喻便是其中之一。
这条逐梦路,铺满了实实在在的支持与关怀。帮扶方承担三届近600名学生除生活费外的全部费用,捐赠价值一批智慧教学设备及图书,实现课堂测评“精准化”,彻底告别“一张讲台、一支粉笔”的旧貌;此外还投入资金组织70余名师生赴南戴河、上海研学——小喻正是通过这次研学第一次见到大海,咸湿的海风、拍岸的浪涛,让他真切感受到山外世界的辽阔,“走出去”的心愿在心中愈发坚定。
三年耕耘,终见硕果。拿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小喻格外激动——通知书上的二维码可填写心愿,这些心愿将存入芯片随学校卫星飞向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