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张玮华记者曾庆怡)“与过去主要以静态照片展览相比,现在的展陈方式丰富多了,实景演出和互动项目都让人更有代入感。”近期带女儿前往中共一大纪念馆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湖南游客雷女士感慨道。
国庆中秋双节将至,不少拼假游客已经踏上了旅途。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需求,全国多地纷纷推出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其中,在科技手段的赋能下,红色文旅不断焕发新场景、新产品、新服务,有望在“黄金周”持续绽放活力。
红色旅游形态正迎不断升级
“红色旅游已从单一的展馆参观、故事讲解,发展为‘红色故事+实景演艺+乡村体验’的融合形态。”一位文旅资深从业者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部分景区推出的《觉醒年代》实景剧、“红色研学+乡村采摘”套餐等,实现了教育价值与体验效果的双重提升。在他看来,数字赋能的红色沉浸式体验项目有望成为产业新增长点。
当前,红色旅游正从静态观览走向深度沉浸。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年轻人可通过VR设备“穿越”回到热血沸腾的觉醒年代,开启一场“初心之旅”;在山东临沂沂南县红嫂家乡旅游区,实景剧本体验项目“跟着团长打县城”则让游客在角色扮演与任务推进中重回烽火岁月。这些融合科技、剧情与实景的创新型项目,正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根据《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我国红色旅游市场规模已接近万亿元,客群结构呈现出显著年轻化、亲子化趋势,35岁及以下的游客占游客总数的78.01%。数字的背后,是红色旅游从形式到内涵的深刻变迁。
“当下红色旅游游客的需求正在日趋多元化。”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分析,无论是VR/AR技术对历史场景的生动重现,还是红色人物后代的现场讲述为历史注入的温情细节,这些丰富的体验形式正是创新项目受欢迎的关键原因。“教科书已提供基本的历史认知,人们如今更渴望可触摸、立体化的体验。”
多地文旅密集上新“黄金周”产品服务供给
今年国庆叠加中秋后假期长达8天。双节将至,全国各地文旅部门早早布局,围绕红色旅游等主题推出一系列新线路与新活动。记者注意到,今年“黄金周”的红色旅游不仅在供给上更为丰富,更在体验感上做足文章。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10日,我国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2万余处,国有馆藏革命文物150万余件/套,红色资源底蕴深厚。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各地博物馆、纪念馆依托丰富文物资源,推出一批主题鲜明、视角多元的抗战主题展览。例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就推出了《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档案展》《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等展览。
在此基础上,各地文旅部门积极策划特色线路,推动红色点位串珠成链。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将于假日期间推出“老城胡同的红色记忆”“京西山水的红色足迹”等10条红色主题游线路;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协调联动各地资源,整合革命纪念地、博物馆和研学基地,推出了多条传承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的旅游线路;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红色新闻之旅”“延安精神传承之旅”等7条红色研学线路,覆盖宝塔山、南泥湾等著名景点。
在体验方式上,各地注重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参与,引导游客多维度感知历史。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推出《一面旗帜》《一罐食盐》等情景互动讲述,让观众在听故事中感悟精神内涵;黄洋界景区设置“挑粮小道”体验项目,结合对1928年朱德扁担故事及井冈山粮运历史的介绍,为参与者提供负重模拟粮担行走、体会革命岁月艰辛的机会;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推出“歌乐忠魂”沉浸式讲解,通过实景再现、真人演艺、观演互动等形式,生动呈现英烈事迹。
此外,不少博物馆还计划融合非遗手作、红色课堂等元素,让观众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体悟革命精神。香山革命纪念馆开展“重温‘赶考路’,励志香山行”主题研学,通过沉浸学习、红色朗诵、歌曲学唱等环节引导青少年体悟革命精神;广州革命历史博物馆推出“镌刻历史礼敬祖国——版画手工体验沙龙”活动,让参与者在亲手制作《保卫华南》版画的过程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在色彩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除了产品和内容的创新,各地也在提升服务品质上下功夫,确保游客获得舒心、便捷的游览体验。西安事变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将实行延时开放,有效满足假日期间的观众参观需求。
“近年来,旅游正在从广度走向深度,游客停留时间更长,体验也更深入。”周卫红表示,随着旅游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年轻一代的成长,行业已进入以品质和个性化体验为核心的发展阶段。“现在的年轻人需要的是直击心灵的体验。”周卫红认为,通过创新手段与实地体验呈现“书本上看不到”的历史细节与情感,或成为红色文旅吸引年轻群体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