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吴佳霖广州报道
9月29日下午,2025世界粤商大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一组数据勾勒出广东产业变革的壮阔图景:已形成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8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队。今年1—8月,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智能手机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最新数据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9年位列全国第一,同时“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登顶全球创新榜首。
“单打冠军”或许是偶然,但频频获得的“团体金牌”让广东的创新能力世界瞩目。耀眼的数字背后,是其背后的协同生态——广州的“千亿集群矩阵”、深圳的“20+8”产业政策、东莞的“智造韧性”、韶关的“生态支撑”,与企业家口中“链主生态”“仿人化革命”“具身智能”交织成一幅动态演化的现代产业生态画卷。
生态雨林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创新生态”。这里正在发生的,不是产业的线性叠加,而是一场从“机械齿轮”到“有机雨林”的生态跃迁,其生命力正源于区域协同、链主引领、技术驱动的深度融合。
在区域上,优势集群的裂变带来了梯度重构。广东的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并非同质化堆叠,而是基于要素禀赋的精准卡位。广州凭借“24家全球独角兽企业”和近全国三分之一的颠覆性技术之星,聚焦原始创新与场景孵化;深圳依托1025家“小巨人”企业和590家上市公司,攻坚“20+8”前沿领域;东莞以全国41.7%的手机产量和44%的智能手机占比,强化规模化制造与快速迭代能力;韶关通过低成本电力与土地资源,为全省提供算力基础设施支撑,形成“前沿研发-中试转化-规模制造-基础服务”的闭环。
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孟昊表示,当前,广州经济总量已突破3万亿元,形成6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7个千亿级服务业,社消零总额、进出口总值双双突破万亿,市场主体超过400万户,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孟昊表示:“2025年,广州共有24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榜,12家企业跻身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之星榜单,占比近全国三分之一,充分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
区域协同的本质是要素的再配置。广东通过“500亿元专项资金+13万亩用地指标”推动产业园区的梯度建设,实现超1.1万家企业入园布局。更关键的是数据要素的打通——政务数据资源整合与公共数据集构建,使制造业数据、研发数据、市场数据在区域内高效流转。
正如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副总裁柯真东所言:“广东包罗万象的产业集群为应用场景落地提供了土壤。”这种要素流动性,正是产业生态抵御外部冲击、实现内生增长的根基。
链主引领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竞争,本质上是生态系统的竞争。区域协同从“地理相邻”走向“功能互补”,链主企业从“规模控制”走向“价值赋能”,技术创新从“单点突破”走向“场景融合”,产业体系便获得了类似生命体的自适应、自演化能力。
在企业家代表分享环节,香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翟美卿在主题演讲中表示,“粤商做生意,最喜欢的就是‘饮头啖汤’,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现在的‘头啖汤’,意味着要敢于去攻克核心技术领域的‘硬骨头’”。
广东53家省级“链主”企业正在重新定义产业领导力。香江集团以“万能网关技术”打破品牌壁垒,制定统一接入标准,实现生态级协同;华为、腾讯等企业则通过开放技术平台,推动形成“雨林式”创新生态。这种转变背后是价值逻辑的重塑:链主不再追求价值链垄断,而是通过标准制定、接口开放、技术扩散,赋能上下游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同成长。
“一个人跑得快,一群人跑得远。”翟美卿用这句俗语阐释了香江集团在智能家居领域的生态共建实践。香江集团以自主研发的万能网关技术为核心,构建了“全智链生态科技系统”,打破了品牌壁垒和技术割裂,实现了生态级协同创新。香江集团争做“链主”,搭建优质平台、建立良好规则。通过制定统一的接入标准,开发开放的平台接口,让全球的好产品、好技术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即插即用”、协同共赢。
广东的产业升级路径始终与技术演进同频共振。当前阶段的核心特征,是人工智能从“分析智能”向“行动智能”的跨越。非夕机器人通过力控技术频率提升至1000赫兹,解决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操作问题;乐聚智能则通过全国训练场体系,破解具身智能数据缺失瓶颈。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胡晓平举例,这些技术突破正在催生跨行业应用场景的爆发:机器人在鸡腿切割、炸鸡排自动化、理疗按摩等非传统领域的落地,印证了“机器人+”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