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陈白
国庆长假前的互联网,最火的网红莫过于“鸡排哥”李俊永了。
这位在江西景德镇的中学校门口摆摊卖鸡排的摊主,因为“四点半后不接散客只卖学生”“学生便宜1元”等独特经营原则走红,被网友称为“鸡排主理人”。再加上其幽默的“塑料袋必须打开”的规则,网友戏称“6元鸡排、60元情绪价值”。
“鸡排哥”的走红,表面看是社交媒体时代算法与流量的随机化学反应,他的小摊远算不上精致,就是我们日常会在城市街头看见的三轮车;但穿透背后真正打动人心的,其实还是他积极乐观的情绪以及珍贵的接地气的精气神。
而跳出“鸡排哥”本身来看,恰恰也正是无数这样的小摊贩,为城市带来了不一样的独特“人间烟火气”,这种活力是居民日常生活中最可感知的温暖与便利。
“鸡排哥”能够在景德镇安然经营并最终“被看见”,乃至近期坐在当地文旅部门会议室“指点江山”,这本身就说明了当地城市治理的一种可贵姿态。这种姿态,不是纵容无序,而是一种更为精细、更具弹性的治理智慧。这也再一次证明,城市治理的目标并非是创造一个毫无瑕疵的“真空”环境,而是应当在一个动态的、多元的生态中积极寻求秩序与活力的平衡。
长期以来,为了追求市容的整洁、规划的统一,一些地方的城市治理一度陷入了“洁癖式”的思维定式。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确实解决了治理效率的问题,却也让这些城市失去了更多的吸引力。城市的整洁面貌固然重要,但却也可能丧失了它最迷人的市井风情和生活气息。
如何让更多“鸡排哥”们有尊严地经营,同时又不影响公共秩序与环境卫生,是摆在所有城市管理者面前的课题。很显然,答案绝不是简单的驱赶,而是“堵不如疏”的系统性规划。比如可以划定特定的经营区域和时段,简化个体经营者的注册审批流程,让他们从“灰色地带”走向“阳光之下”;此外,通过提供基础的卫生、消防等公共服务支持,并以引导和鼓励代替惩罚,也能激发摊主们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内生动力。
当我们将视野从“鸡排哥”个体放大到更广阔的经济层面,会发现对小摊贩的包容,本质上是对市场主体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一个健康的城市经济生态,既需要大型规模以上企业这样的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同样也需要中小微企业这样的灌木丛和草地。
这些“小微”主体,是经济的“蓄水池”和社会的“稳定器”,它们吸纳了大量就业,满足了民众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灵活的适应性,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韧性。给予它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是为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社会稳定夯实基础。
一座懂得珍惜“鸡排哥”的城市,必然也懂得如何激发更广泛的民间创造力和商业潜力。这种源自街头巷尾的经济活力,最终会汇聚成城市最宝贵的软实力和核心吸引力。
因此,我们期待看见更多的“鸡排哥”,其实是期待一种更加成熟和包容的城市文明。这样的城市,不再仅仅将目光聚焦于高楼大厦和宽阔马路,它也懂得欣赏街角一盏温暖的灯、一份热气腾腾的小吃所蕴含的价值。
“鸡排哥”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我理解的顾客多,是有更多的人愿意到景德镇来玩,不见得是冲着来吃鸡排,也许是被景德镇这座城市吸引。”确实,一座城市的魅力,在于它能够为每一个努力生活的普通人提供一个可以扎根、可以喘息、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当一座城市能够从容地欣赏和安放那些充满个性和人情味的小商业时,它也就真正拥有了让人心生向往的独特气质。这份由无数“鸡排哥”们共同织就的“烟火气”,或许才是最好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