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下午,《证券日报》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政策例行吹风会获悉,《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空间规划(2025—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于当天正式发布,规划范围涉及宁夏4市12县(市、区),包含32个乡镇、95个行政村及农(牧、林)场,总面积约5890平方公里,明确了未来十年宁夏全区葡萄酒产业百万亩发展空间,这是全国首个为葡萄酒产业发展而制定的省级专项空间规划。
《规划》落实宁夏“三区一廊”的农业空间格局,立足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自然地理格局和开发保护实际,突出贺兰山东麓在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统筹优化葡萄酒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修复、文化旅游等空间格局,构建宁夏全区葡萄酒产业发展“一带一核三区”总体空间格局。“一带”即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带,“一核”即以贺兰县、西夏区、永宁县和青铜峡市为重点的葡萄酒产业发展核心区,“三区”即石嘴山转型发展探索区、中卫葡萄酒文旅融合推广区、罗山生态移民文化样板区。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李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宁夏贺兰山东麓土壤矿物质丰富、气候干燥少雨(年降水量200mm左右)、日照充足(日照时数2851-3106小时)、热量丰富(≥10℃有效积温3300℃左右)、昼夜温差较大、黄河灌溉便利,是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规划》的实施,不仅为产业未来发展奠定了科学合理的空间基础,也充分彰显了宁夏党委政府矢志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决心。
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宁夏全区酿酒葡萄基地开发面积60.6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近40%,是我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宁夏现有酒企261家(其中已建成酒庄130家),葡萄酒年灌装量(产量)1.4亿瓶,占国产酒庄酒酿造总量的近50%,居全国酒庄酒产量第一位。
同时,2024年,贺兰山东麓产区品牌位列中国第一、世界第四,“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340.19亿元,位列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第8位,并入选“中国品牌十年典型案例”。先后有80多家酒庄的葡萄酒在品醇客、布鲁塞尔、柏林等国际大赛中获得1800多项大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60%以上,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葡萄酒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宁夏对话世界、世界认识宁夏的“紫色名片”。
另外,贺兰山东麓沿线不仅是宁夏葡萄酒产业的核心区域和形象所在,还拥有着独特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富集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坚持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聚焦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130家已建成酒庄中2A级以上酒庄有22家,酒庄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酒庄游不仅成为宁夏全域旅游不可或缺的元素,也大大带动各葡萄酒庄产品的销售,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先后荣膺“世界十大最具潜力葡萄酒旅游产区”“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2023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成功列入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名单。
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晓凤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重在谋“发展”定“格局”。宁夏立足当地自然地理禀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将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将为宁夏葡萄酒产业,乃至“葡萄酒+文旅”“葡萄酒+体育”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资源保障。
李军表示,宁夏将以《规划》正式发布实施为契机,科学、合理布局各子产区、产业镇及酒庄空间,力争到2030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国土空间新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系统功能完善、稳定高效。酿酒葡萄开发及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其中,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47万亩。建成酒庄200座,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发展活力,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达到450亿元,力争实现综合效益1000亿元。现代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逐步优化,打造国际葡萄酒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