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举办“进解优促”面对面·供需对接“攻坚周”——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系列活动,会上发布了《成都市具身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攻坚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成都市具身智能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培育具身智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全国人工智能百强企业10家。
《方案》提出实施优势赛道攻坚、关键技术攻关、公共平台供给、应用场景拓展、产业生态优化“五大行动”的23条具体举措。其中,围绕国产智能芯片“生态高地”、数据传输“光速之城”、智能原生产品“智造基地”、具身智能“安全卫士”,将实施“四大品牌赛道”攻坚行动。
据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方案》发布后,他们还将围绕“四大品牌赛道”、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重点方向,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系统研究,制定细化方案,加快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落实。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积极推进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是立足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抉择,彰显区域抢占未来产业赛道的前瞻视野。
“作为融合AI算法、精密机械、物联网感知的复合型领域,具身智能产业可重塑区域产业链价值结构:上游推动高算力芯片、高精度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进程,中游壮大人形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等本体制造产业集群,下游深度赋能智能制造、医疗康养、智慧物流等场景,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短期内,能创造高附加值就业岗位,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长期来看,技术外溢效应将激活制造业创新活力,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成都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明确‘四大品牌赛道’,通过差异化定位规避同质化竞争,有望打造具有全国辐射力的具身智能创新策源地与产业高地。”他说道。
据介绍,成都产业体系完备,智造实力扎实,创新生态优渥,为打造智能原生产品“智造基地”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成都已构建起涵盖38个大类、184个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培育形成2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和10个千亿元级产业链,累计建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近300个;聚集了人工智能百强企业5家、具身智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余家,组建了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群和未来产业基金,构建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以来,具身智能产业受到国内多地关注。除了成都,北京、深圳等地也已出台了有关具身智能方面的发展政策,同时,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多家企业纷纷加码具身智能,推进产业化加速落地。
根据头豹研究院发布的研报,2025年,全球具身智能已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场景落地,不过,效率、成本、场景适配三大方面让其商用化进程面临挑战。未来五年,具身智能在各场景的落地仍将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先专后通”的原则,在2030年前,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工业专用场景,之后延伸至以“零伤亡”为安全底线的家庭场景,最终将迈向通用场景。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具身智能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技术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市场对具身智能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逐渐提高,需求逐步释放。然而,该产业也面临着技术成熟度有待提高、成本较高以及在伦理、法律等方面的挑战。总体来看,预计未来五至十年,产业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产业将进入稳定发展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