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邓贞)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与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国科技与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持续凸显。
近日,盛景嘉成创始合伙人刘昊飞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科技水平、制造能力、服务体系及产业链完整性方面已建立起全球领先优势,这一判断构成了其机构在全球视野下开展股权投资的重要逻辑基础。
中国优势孕育投资新机遇,理性看待企业出海
刘昊飞表示,中国制造业历经数十年沉淀,已在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及产业链协同等方面构建起难以复制的体系化优势。他说:“中国在科技、制造、服务及产业链四个维度具有显著领先地位,为中国产品走向全球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判断也与近期制造业数据显示的趋势相契合,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为其全球化提供核心支撑。
在这一宏观背景下,股权投资的重点领域也随之演变。刘昊飞回顾道,中国股权投资经历了从引进海外技术到发展自主创新的关键转折。“过去技术流向多由海外至国内,而今天,我们在众多领域已建立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自主技术体系,并在相同性能水平下具备明显成本优势。”他以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为例,说明了中国技术企业能够在保持显著成本竞争力的同时,参与全球顶尖水平的竞争。
随着技术能力提升与国内市场逐渐饱和,企业出海成为自然选择。刘昊飞表示,盛景嘉成的投资逻辑并不是盲目追逐“出海”这一热点。对于如何判断合适的出海标的,刘昊飞分享了盛景的评估框架:“我们并非因为观察到众多企业出海,才将‘出海’视为一个独立的投资主题或赛道。与其他可能专注于跨境电商或海外原生品牌的机构不同,我们的关注点更为根本——企业在国内市场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历练和验证。我们会审视其产品是否真正适合出海,出海能为公司带来多大的收入增量,以及海外业务能否长期、可持续地开展。”刘昊飞进一步表示,开展海外业务并不意味着企业必须事必躬亲。“更理想的模式是在海外寻找当地合作伙伴,构建长期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在盛景嘉成的投资决策体系中,出海被视为加分项而非必要条件。“我们甚至建议部分国内业务表现优异的企业,在上市前3年至5年优先巩固国内市场地位,暂缓出海计划。”刘昊飞表示,投资机构的根本任务是帮助企业找到最优发展路径。“如果企业能够在海外高端市场获得更合理的定价与更健康的回款节奏,那么这就是值得考虑的战略选择。企业可以在国内专注于产品打磨,把盈利重心放在海外,同时针对海外市场做必要的适配性开发。”
细分领域格局未定时,投资分歧是正常现象
在具体投资实践中,刘昊飞分享了盛景嘉成在细分领域的“掘金”逻辑,其核心在于精准定义价值、理性评估赛道,并在早期发现并赋能潜在领军者。他首先澄清了“头部企业”的定义——并非泛指各行业的龙头企业,而是特定细分领域的领先者。“对于科技企业,我们主要关注三个核心要素——解决的问题、使用的技术以及目标市场的规模。”
以机器人领域为例,刘昊飞分析了不同环节的价值分布。有的企业专注于机器人本体制造,而有的则攻关关键零部件,如灵巧手或“机器大脑”。“做大脑的企业极具价值,因为机器人要适应未来泛化性的需求,必须拥有强大的泛化能力。”他表示。
面对中国庞大的企业数量,刘昊飞表示,必须在具体的赛道框架下进行评估,同时密切关注赛道本身的规模与成长性。“例如潮玩赛道,原来很小,但随着时代变化变得越来越大,出海也获得了很好的正向反馈,即便是新兴或小众领域,其动态扩张潜力也可能催生新的投资机遇。”
在细分领域格局未定的阶段,投资机构出现判断分歧是正常现象。“投资机构不可能同时看好同一个项目,否则项目会变得特别贵,透支未来两年到三年的业绩和发展,这就失去了投资的意义。好项目内在品质要好,同时还必须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刘昊飞说。
针对“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策略,刘昊飞阐述了早期投资机构的独特价值。在科技发展的漫长链条中,从高校的实验室研究到成功的技术成果转化,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科研工作者可能不清楚哪个细分市场最适合应用他们的技术、如何将技术产品化。”他说,“这一现象为早期投资机构提供了发挥专业能力的机会。这需要我们通过专业判断与商业引导实现价值,而这正是我们的强项与责任所在。”
通过精准定义细分赛道、理性看待估值差异,并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阶段提供赋能,盛景嘉成在不确定的市场中构建了一套识别价值、陪伴成长的逻辑体系。在刘昊飞看来,投资分歧非但不是噪音,反而是市场发现真实价值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