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红书的评论区里,几条“带名牌包上高铁”的笔记掀起了争论。笔记里往往是一张香奈儿的豆腐包靠在高铁窗边,或者爱马仕放在前方桌板上。配文:“高铁好多人看着,被看出来了?”
下方评论区吵了起来,有人在分析包的真假,还有人问哪里能买同款。博主耐心地一条条回复询问:可私。点进主页,个人介绍是一串汉字和数字夹杂的神秘号码。
这是近期小红书在治理日上披露的一则虚假营销典型案例。今年8月,平台发现一个假货团伙利用“钓鱼笔记+评论区引导+主页导流”的链条,成规模地售卖山寨名牌包。最终,平台清理了近20万条违规内容。
这样的虚假营销并非个案,社交平台在电商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容易成为灰产的目标。根据小红书披露的数据,从今年3月以来,封禁了虚假账号超1200万个,处置虚假营销笔记1376万篇,清理虚假评论超3.6亿条。小红书强调,虚假营销是这半年的治理重点。
猫鼠游戏
多个媒体此前报道,河南郑州聚集着多个运营团队,每天批量复制爆款内容,广泛投放于素人账号(KOC),从而在小红书、抖音等电商种草领域异军突起。这种“蚂蚁雄兵”的方式,也被业内称为郑州帮模式。
低量出爆款,听起来是致富神话。但这套打法的问题在于,广告内容和真实内容无法区分,逐渐侵蚀平台生态。此外,大部分“金主”是白牌产品,商家资质没有经过审核,尤其是黑五类产品(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的风险极高。
这些年来,平台一直在和许多个“郑州帮”对抗。2020年9月,小红书官方开始推出“啄木鸟行动”。大量涉及虚假营销的账号被封号、断流,处罚账号超过7,000个;2021年上线蒲公英平台,建立商单报备机制,严管品牌和博主的私下合作。
类似的模式在行业内普遍存在:目前抖音有“星图”、B站有“花火”、快手有“磁力聚星”,都试图将商业合作纳入平台管理,以提升广告合规和数据追踪效率。
但治理并非一劳永逸,虚假营销屡禁不止,一大原因在于它和平台之间形成了持续对抗。
小红书技术团队成员令宜回忆,早期战队在做算法识别时,发现虚假营销组织爱发“长图文笔记+实拍图”,团队就针对这种发文特征做了识别模型,召回规模也相当乐观。但很快,召回量就逐渐减少——原来虚假组织也意识到了流量失灵,于是迅速把“长图文”改成了“大字报”模式,并辅以小故事,让笔记看起来像是生活片段分享,从而对抗平台风控。
小红书账号治理成员必行提到,部分团队还会搭建场景来模拟日常,例如在公司布置宿舍、卧室的“假实景”拍摄。他们以日常内容养号,再悄然夹带私货。如果不仔细甄别,很难与真人区分。
治理本身也面临“九龙治水”的问题。小红书团队负责人坦言,虚假营销往往呈现跨账号、跨笔记、跨环节的对抗特点,仅靠专项小组“各管一摊”难以根治。
何以对抗
考虑到治理的重重难点,小红书表示,今年上半年成立了一支“打击虚假营销战队”。据介绍,目前团队分为账号、内容、行业、品牌、搜索五大治理板块。
21记者了解到,当前小红书主要打击的造假账号有两类:一类是机构自建编辑团队运营的“伪素人”账号,会精心营造医生、白领、学生等人设,发生活内容养号的同时,悄悄夹带私货;另一类是在众包平台招募普通用户作假的“众包”账号,批量发布同质化虚假营销笔记和评论。
小红书表示,这种夹带广告的笔记、自问自答的假评论,都可能让用户误信是普通用户的“真推荐”。精准识别并清理虚假笔记与评论,是治理的重中之重。
在品牌领域,小红书尤其强调了留学、房产、婚恋、母婴、旅游四大消费决策领域,需要制定出严格的资质准入标准和清晰的内容规范,才能清退大批违规账号。品牌治理负责人四叶介绍,小红书已建立“品牌清源系统”:将违规品牌纳入“黑品牌库”,因为“无论手段怎么变,品牌最终都会露出”。
小红书还提到,即使层层打击过滤后,仍有品牌批量铺设虚假测评类内容,利用长尾流量藏进搜索结果。平台需要AI与人工结合,持续更新风控手段。目前,小红书已上线20多个AI识别大模型,包括“模板化笔记识别模型”“伪素人账号识别模型”等。
从“郑州帮”批量化复制爆款,而后不断升级伪装,虚假营销早已成为社交平台的共同难题。对于小红书而言,这不仅关乎广告生态,更关系到“分享真实经验”的社区调性。而一旦这种信任被反复透支,平台的商业化基础也会随之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