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以制度型开放为牵引,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在跨境投资、融资、结算、支付等方面创新机制,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金融中心。
记者从深圳人行了解到,2024年,深圳跨境收支规模位居全国第三,人民币连续五年成为深港间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2024年,境外人员在深非现金支付交易1.46亿笔、198.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78%。
聚焦跨国公司、在深港企、科研机构需求,深圳着力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拓境内外融资资源。率先构建“本外币合一、高低版搭配”跨境资金池政策体系;推出“前海港企贷”“跨境征信通”等融资机制;首创“前海港企贷”,允许符合条件的港资小微企业在限额内从境外银行获取人民币贷款。
深圳首创了“跨境征信通”,探索破解跨境征信不互通难题,以深港征信机构市场化合作形式,获取并向深圳商业银行提供港企跨境征信报告;率先探索科技创新资金跨境流动新路径,“科汇通”允许境外科研开办资金直接汇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内的外资非企业科研机构。
此外,针对境内外投资者的资产配置、跨境投资需求,深圳持续拓展投资渠道、完善制度安排,吸引更多境外机构和资金来深圳、投深圳。持续优化“跨境理财通”投资模式,2024年2月改革后业务总量达到改革前的6倍。持续深化QFLP、QDIE投资试点。持续便利外资企业使用资本金,首批开展资本项目数字化服务试点,大幅提升外汇资本金入账、使用效率,降低企业“脚底”成本和时间成本。落地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免予登记试点。
为更好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深圳打造跨境结算便利化新机制。丰富跨境电商结算服务,首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代办跨境电商收结汇业务模式,实现跨境电商足不出户结算、资金“T+0”到账、便捷退税。
深圳在全国首批支持银行凭交易电子信息办理跨境电商外汇业务,业务量位居全国前列。大力推动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深圳首创境内进口商“境外不落地购汇”,允许前海企业将进口支付的人民币在境外直接购汇后支付给境外出口商。
深圳还鼓励银行与前海联合交易中心、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等重大交易平台对接,为大宗商品、电子元器件进出口贸易提供便捷、高效的跨境结算服务。落地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发布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实施细则,进一步便利经常项目外汇资金收付、支持银行优化新型国际贸易结算等。
值得关注的是,为更好服务境外人员在深消费,深圳探索多门类、多品种的跨境支付体系,全力打造深圳全域支付示范区。
目前,深圳首批开展港人代理见证开户业务,累计开户、交易金额占大湾区九成。创新商圈“应急兜底”支付机制,打造10个“便利支付商圈”。聚焦机场、口岸等交通枢纽,建设5个外籍人员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
深圳还率先推动支付机构上线“外卡内绑”“外包内用”“来华零钱包”,构建便捷扫码支付体系,全面覆盖各类消费场景。打造多层次现钞服务网络,全市共36家兑换特许机构、超9成银行网点可受理外币兑换,四星级以上酒店基本实现500米内可兑换外币。
构建“数币硬钱包”一卡通行模式,首发“可碰、可扫”的数币可视硬钱包,升级数币硬钱包自助发卡机功能,实现与主流外卡、香港“八达通”互联互通,并率先落地数字人民币APP“碰一碰”硬钱包收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