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学中,支点能撬动千钧,在人生中,支点是信念扎根的土壤,对于武汉,支点更是时代赋予青年的重任。”2025年武汉市“同上一堂思政课”上,这句鲜活比喻直击人心,将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与英雄城市建设的实践紧密相连,为青年学子搭建起一座跨越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桥梁”。这堂思政课不仅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一次对青年使命的深情召唤,让我们看到伟大精神如何在青春血脉中赓续,时代“支点”如何在青年手中筑牢。
从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传奇,到全民抗战烽火中的众志成城;从抗洪救灾一线的生死坚守,到抗疫战场上的逆行出征;再到东风汽车攻坚克难突破技术壁垒、华工科技打破激光领域国际垄断的创新实践,这堂思政课以“力量之源”“英雄血脉”“支点有我”为主线,用沉浸式情景剧、现场对话等鲜活形式,将武汉的红色根脉、英雄底色与创新活力娓娓道来。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让历史场景“活”起来,让英雄故事“动”起来,让青年在与历史的对话中读懂“英雄”二字的分量,在与现实的碰撞中明晰“支点”二字的深意。正如常青一中学生林艺淳所言,在沉浸式体验里,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融入城市骨血、值得青年传承的精神密码。
武汉连续7年打造“同上一堂思政课”品牌,从拓展“五大阵地”到创新“场馆里的思政课”,再到今年的“支点建设武汉行”实践活动,始终在探索如何让思政课“活”起来、让青年精神“立”起来。这背后,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回答,更是对“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的生动践行。当今时代,武汉正肩负着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使命,这份使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需要一代代青年用信念、担当与创新去扛起的责任。从革命年代的“跟我上”,到建设时期的“我先上”,再到新时代的“我来干”,武汉青年的精神坐标从未偏移,而这堂思政课正是要唤醒这份基因,让青年明白个人的理想与城市的发展同频,青春的力量与国家的未来共振,才能让“支点”更稳固,让梦想更可期。
精神的传承,在于每一代人的躬身践行;时代的“支点”,需要每一位青年的奋力托举。当青年从大别山精神中汲取“信念之钙”,就能在迷茫时找准方向;从抗洪精神中淬炼“担当之肩”,就能在挑战前挺身而出;从抗疫精神中磨砺“前行之勇”,就能在创新中突破瓶颈。武汉这堂思政课的意义,不仅在于让青年读懂历史、认清使命,更在于激励他们把课堂所学转化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或许是攻克一个技术难题,或许是参与一次基层服务,或许是为城市发展提一条好建议。每一份微小的力量,都是时代“支点”上的重要砝码;每一次坚定的前行,都是青春对时代最响亮的回应。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武汉用一堂思政课,为青年点亮了精神的灯塔,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相信越来越多的武汉青年会以伟大精神为帆,以时代“支点”为锚,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城市发展、国家富强的“大我”,在建成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英雄篇章,让青春的光芒在时代的“支点”上愈发璀璨。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梅(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