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经理正在加速去“高管化”。
9月29日晚间,易方达基金发布高管变更公告称,因工作调整,张清华不再担任公司副总经理,而是专注于投资管理工作,继续担任基金经理职务。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其在管规模为479.38亿元。
今年以来,包括易方达基金在内的多家公募基金公司纷纷掀起“高管基金经理回归投研”的浪潮,核心投研人员卸任行政管理职务,全身心投入投资管理工作。
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个人对投资工作的专注,更折射出行业从“个人依赖”向“投研体系”转型的深层逻辑。
多位基金经理卸任高管
作为行业头部公司,易方达基金今年的高管变动备受关注。据记者统计,近半年来,该公司已有4位核心基金经理卸任副总经理职务,原因均为专注于投资管理工作,这4人均为公司的核心投研力量。
根据易方达基金公告,9月29日,张清华因工作调整卸任副总经理职务,专注于投资管理工作。张清华长期从事固定收益、混合资产、多资产等投资业务,拥有近18年证券从业经验和超11年的基金投资经验。他历任公司投资经理、固定收益基金投资部总经理、混合资产投资部总经理、多资产投资业务总部总经理等职。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张清华在管基金规模达479.38亿元。他管理的多资产公募基金共有5只,其中4只管理时间超过5年,包括3只二级债基和1只偏债混合型基金。他管理的易方达安心回报A的任职回报率达266.78%,年化回报率达11.7%,业绩在同类基金中排名靠前。
5月15日,知名基金经理张坤卸任易方达基金副总经理,继续担任基金经理。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张坤在管4只基金合计规模550.47亿元,他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目前仍是全市场规模最大的主动权益类基金。
3月20日,陈皓、萧楠两人同步卸任易方达基金副总经理,继续担任基金经理。其中,陈皓侧重均衡成长投资,萧楠深耕消费赛道,二人最新在管基金规模均超过200亿元,是易方达基金权益投研团队的核心成员。
与上述4人不同,易方达另一位副总经理冯波则是在投资工作上进行了“减负”。9月27日,冯波卸任了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和易方达研究精选两只基金的管理职务,目前仅管理1只基金。目前,他仍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及权益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的职务。
专注投研体系建设
前几年,公募基金行业盛行“绩优则仕”,业绩出色、投研能力突出的基金经理往往会被提拔为公司副总经理。然而,近两年,不少投研出身的基金经理在面临高管职务和投资业绩的双重压力之下,纷纷选择回归投资主业。
除易方达基金外,今年4月,诺安基金经理杨谷不再担任公司副总经理,而是继续专注于投资工作。
去年9月,万家基金知名基金经理黄海、乔亮离任副总经理,前者转任公司投资总监、首席投资官、基金经理;后者转任公司首席量化投资官、基金经理。
同样在去年9月,南方基金史博卸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但依旧管理多只基金。
去年11月,信达澳亚基金的冯明远因工作安排卸任公司副总经理,转任首席投资官,同时继续任联席投资总监、基金经理等职务。
此外,睿远基金陈光明早在2022年主动卸任了总经理职务,专注于投资管理工作。
对于众多知名基金经理纷纷卸任高管的现象,某公募市场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其公司也有一位副总经理自愿卸任高管职务,目的是聚焦投研工作。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向记者表示,有知名度的基金经理卸任高管职务,通常都是想回归投资管理工作。但也有基金经理更擅长管理工作,就会卸任基金,选择继续担任高管职务。
该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公募行业的“个人依赖”现象已在逐渐弱化,基金公司也更加强调“投研体系”的搭建。
今年5月,证监会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基金公司应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要求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基金公司持续强化人力、系统等资源投入,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做大做强投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