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其他食品而言,婴幼儿食品往往承载着消费者的更高期待,对应的食品安全标准和监管也更加严格。在法规监管与行业自律的合力下,婴幼儿配方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7%以上,显示出较好的食品安全水平及稳定性。尽管如此,近年来因夸大宣传、信息误差导致的以讹传讹等舆情问题,给婴童食品行业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作为国内婴童食品产业代表,秋田满满创始人刘幸鹏认为,极端情绪化的舆情极具破坏性,不仅会误导消费者,还会让合规企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为有效应对食品安全类舆情危机、助力食品安全水平提升,秋田满满构建了覆盖原料、生产、运输的全链条管控体系,同时尽自身力量,服务好消费者。
信息误差易导致“以讹传讹”
新生代家长对“天然、健康、功能化”的追求,催生出千亿婴童食品市场。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为559.1亿元,儿童食品市场规模约2140亿元,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合计可超过3000亿元。
快速增长的数字吸引各路资本入局,国产婴幼儿辅食品牌逐步取代外资成为市场主导者。据CIC灼识咨询统计,2024年中国婴幼儿辅食行业市场份额秋田满满位居前列。
秋田满满成立于2018年,目前已经成长为国内领先的婴童食品品牌,2025年销售规模有望突破15亿元。市场数据显示,秋田满满胚芽米连续获得天猫品类销冠,2024年登母婴产业权势榜第二。这些数字背后,是秋田满满创新性地将中式饮食基因融入产品设计,钻研安全、健康、营养、美味的婴童食品开发。
安全是食品生产的底线,这句话放在婴童食品产业尤为适用。谈及食品安全,秋田满满创始人刘幸鹏特别关注舆情传播。他认为,食品直接关系每个人的健康,这种天然的高关注度,让食安问题极易成为舆论焦点。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老百姓健康意识、维权意识提升,对食品安全的期待值不断提高,但现实中食品安全领域仍存在诸多短板,二者间的落差成了舆情爆发的 “导火索”。
具体来看,部分生产企业存在原料把关不严、工艺管控不到位的问题;部分销售端为追求利益,夸大宣传食品功效,甚至隐瞒产品缺陷。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时代放大了这些问题,信息误差导致 “以讹传讹”,情绪化传播让理性讨论被淹没,导致食品安全舆情高发、频发。
刘幸鹏认为,极端情绪化的舆情,比正常舆情更具破坏性,不仅会误导消费者,还会让合规企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我们迫切希望能为改善食安舆情现状出一份力,这既符合行业发展需求,也与秋田满满‘安全、健康、专业、关爱’的价值理念相契合。”
三大举措助力食品安全提升
结合秋田满满在婴儿辅食领域的实践,刘幸鹏提出助力食品安全提升三大举措。一是抓牢源头安全,实现“从地头到餐桌”食品全链条可控。二是坚守宣传底线,以实事求是化解认知偏差。三是积极参与网络治理,共建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食品安全的根基在源头,秋田满满为此构建了覆盖原料、生产、运输的全链条管控体系。在原料端,坚守安全基线,比如对婴儿辅食常用的谷物,严格筛选合作基地,原料需经过农残、重金属等多项检测;在生产端,以“四好产品”(好原料、好配比、好品控、好滋味)为理念,生产、运输环节全链条管控,力求让每一份辅食都经得起检验,从源头减少舆情隐患。
“这两年食品行业出现了一些较为严重的虚假宣传事件,这更加让我们意识到宣传规范的重要性。”刘幸鹏以数据为例,据调研数据反馈,83%的家长对婴儿辅食成分有特定要求,72%的家长将“配料表长度”等同于安全风险程度。这种认知偏差与市场存在虚构产品信息、误导消费者密切相关。对此,秋田满满摒弃夸大宣传,一方面在产品宣传中如实标注配料表、营养成分,做到实事求是;另一方面,也向家长解读“必要营养强化剂对婴幼儿发育的重要性”。
在参与网络治理方面,刘幸鹏认为,近期网信办清朗行动整治恶意挑动对立、宣扬暴力戾气等问题,为改善食安舆情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作为企业,秋田满满积极响应这一行动,一方面主动配合监管部门与权威媒体,在遇到食安舆情时,第一时间开展自查,过程中建立了公开检测报告、溯源信息,不隐瞒、不推诿的制度和原则;另一方面,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网络治理,不盲目转发未经证实的内容,聚焦品质提升;同时,希望进一步明确 “正当维权” 与 “碰瓷式敲诈” 界限,避免企业消耗不必要的合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