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发布的《202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北京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方面继续稳居全国第一。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及其投入强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创新投入规模及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国际科技创新领域的统计实践和宏观决策中得到广泛使用,该指标已成为监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
从创新投入来看,2024年北京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6.58%,自2019年以来连续保持在6%以上,稳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首位,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重在16%左右,比肩创新领先国家水平。
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是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三大执行主体。2024年,这三大执行主体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分别为28211.6亿元、4231.6亿元和306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9.7%和11.3%。
民生智库研究总裁张洪云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拥有全国最密集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北京研发投入强度领先是国家战略导向、顶尖资源集聚、创新主体深耕、政策精准发力的综合结果,体现了北京在战略定位、资源禀赋、政策创新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上半年北京科技经费584.9亿元,规模和占比均在全国前列
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2024年,北京市持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科学技术领域支出465.4亿元,北京市级科技经费支出占比居全国省(市)级第一。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科技经费安排金额为584.9亿元,同比增长3.5%,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投入规模和占比均居全国前列。
科技经费重点支持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打造科创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
据了解,“三城一区”集中了北京市近三成的企业和六成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是北京市创新资源集聚度最高、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丰富的区域。
此外,北京市还充分发挥基金的“撬动”作用。在前期已设立总规模200亿的科创基金、总规模40亿的高精尖基金基础上,2024年北京围绕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商业航天等关键前沿领域,新设政府投资基金达8只,对145个项目出资137.1亿元,其中60%以上项目为领投,发挥政府资金“耐心资本”“长期资本”作用,通过政府资金先投快投,带动社会资本敢投跟投,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统筹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运用贷款贴息、保险补贴等方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政府性融资专属担保服务,为1131户“专精特新”企业提供72.8亿元融资担保支持。
近年来,国家聚焦支持科技创新部署实施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涵盖创业投资、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等多个环节,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资金支持。2024年全国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户数和费用分别比2021年增长16.7%和25.5%,有效激励各类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企业是拉动我国R&D经费增长的主要力量,我国企业占全社会经费投入的比重连续多年保持在75%以上,对全社会经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1%。
2024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合计3958.0亿元,比上年增长5.1%,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平台,“三城一区”内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合计2718.9亿元,占全市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的比重近七成。
北京是全国所有城市中,专精特新“小巨人”占比最高的城市,也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截至今年9月底,北京市已经实现“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突破1万家、总营收突破1万亿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00家”的目标,连续3年保持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第一城的地位。
张洪云告诉记者,众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在技术创新中牢牢把握住核心主动权,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策源力量。同时,高研发投入企业积极融入产业技术联盟、创新联合体等协同平台,通过高效整合外部资源优化创新过程,实现自主研发能力与协同合作优势的相互叠加。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培育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23个未来产业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当前北京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软硬件优势不断叠加,科技设施项目密度位居全球前列,国家级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高度集聚,汇聚成势的“人气、科研气”,令北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达到了新的高度。
另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形成新质生产力,形成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产业需求反哺金融创新,金融资本再支持科技研发的良性循环,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近年来,北京市一直在聚焦创新策源、转化、场景应用和产业落地,打造全链条融合发展的“北京模式”。目前,北京市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万亿级以及智能制造与装备、人工智能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23个未来产业。
2024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49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56.9%;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