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节点上。智能化正在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而人工智能又将这一浪潮推向新的高度。国家近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包括《‘人工智能+’行动实施意见》以及即将出台的‘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等重要政策,为AI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强劲动力。对汽车产业而言,如果说电动化带来了动力和能源技术革命,那么智能化尤其是AI带来的颠覆性就更深更广。”
近日,在“汽车之家全球AI科技大会”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就“人工智能+制造”对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资料显示,AI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成果显著。截至2025年上半年,国内已有超50个汽车品牌的130多款车型标配了AI大模型,装配率接近16%。新能源乘用车L2及以上智能驾驶装配率更是超过80%,城市NOA功能在20万元以上车型的覆盖率超过50%,并向15万元级市场下沉。与此同时,端到端感知、车路云一体化等创新技术不断成熟,VLA、世界模型等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展现出蓬勃的创新活力。
对于汽车AI发展,王侠认为要明确几个方向:首先,要跳出参数和“价格内卷”,转而追求核心技术突破。“当前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配置竞赛’和‘价格内卷’,实质上反映了原始创新能力的不足。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硬件堆砌或营销概念,而在于通过底层技术创新实现用户体验质的飞跃。无论是感知决策一体化的端到端架构突破,还是多模态大模型与车辆控制系统的深度融合,都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攻克核心算法、高能效芯片、实时操作系统等关键环节。如果没有底层技术、原创技术的不断突破,我们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先发优势就不可持续。”
其次,王侠强调,要从“单车智能”向“产业智能”拓展,让AI向全产业链要红利。“人工智能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单车智能上,更在于能够重塑研发、制造、供应链到服务的整个产业生态。我们要加快AI技术在研发仿真、数字工厂、智慧供应链等环节的深度应用,实现从单车智能到系统智能的跨越,最终实现整个产业的智能化。”
再次,王侠建议,要加强开放合作,构建与AI技术相适应的共赢生态。在他看来,单打独斗难以成就大势。主机厂、科技公司、供应链企业应打破企业边界,推动跨行业数据共享,携手共建开放、协同、安全的AI生态。中国正在深化AI领域高水平开放,支持国际合作与技术标准共建。企业应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制定,在全球AI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
最后,“要守住‘安全与伦理’底线,筑牢产业发展根基。随着智能驾驶向更复杂场景拓展,需要建立涵盖技术研发、产品验证、应用部署全生命周期的治理框架。这不仅要求我们完善技术安全验证体系,更需要建立明确的责任界定机制、健全的伦理规范体系和透明的监管框架。我们要守住数据安全、个人隐私的‘生命线’,在创新与合规之间找到平衡。”王侠补充道。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多部门联合推动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管理,体现了国家引导行业稳健发展的重要导向。行业共识,应当凭借技术可靠性、安全可解释性和用户可控性,构建AI时代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