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将至,又有游客开始为预订酒店发愁了。据央广网报道,日前,湖南长沙的黄女士投诉反映,其通过网络平台以160元每天的价格预订了某酒店,成功下单后,平台突然以“酒店调错价格”为由,要求取消订单。她拒绝接受补偿方案后,酒店单方面强制取消了订单,而这时酒店的同一房型,价格已涨至600多元。
无独有偶,在江苏苏州,消费者李女士通过某平台支付费用后,订单同样被取消。而涉事商家则向记者坦言,低价房源存在引流之嫌。近年来,每逢长假,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的酒店或者民宿,为了将房间卖出更高价格,以“调错价格”“满房”,甚至“突然装修”“换老板”等理由恶意取消订单,以“退单后再涨”等方式坐地起价,迫使消费者要么接受大幅跳涨的新价格,要么不得不更改计划好的行程,甚至眼看整个假期泡汤,严重搅坏了游客兴致。
平心而论,酒店属于高度市场化的行业,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商家有自主调价的权利,旺季需求旺盛,价格水涨船高,是正常的市场经济现象。但“退单后再涨”,以各种方法“哄骗”“欺瞒”消费者接受更高房价,已涉嫌价格欺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通过退单的形式临时涨价,按照相关规定,消费者有权主张三倍价格的惩罚性赔偿。平台或者酒店以“酒店调错价格”为由,是其自身判断失误,而不是消费者过错,更不应该要求消费者为此买单。
旅游旺季,酒店“趁火打劫”,临时毁约提价,说白了还是考虑到假期游客多,属于卖方市场,借此扩大收益。针对这种吃相难看的逐利行为,市场监管部门理应果断出手,加强对价格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同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减少消费者的维权成本。
这起事件中,商家还提到“低价房源引流”乱象。“退单后再涨”不仅是酒店出了问题,平台方也有责任。据媒体报道,一些平台可能会因为自身的利益牵扯,于长假前主动买断房源,然后平台自由定价。为售出房源、提高收益,一些平台用“低价”吸引用户预订,然后用各种借口取消订单,让用户被迫接受高价或退订,既吃了流量,还想吃高溢价。市场监管者当加强对平台方的监管,严厉打击类似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健康市场秩序。
毁了游客心情,买单的永远是毁约的商家自己。涨价可以理解,但不能哄抬价格,更不能耍花招欺瞒消费者。“退单后再涨”是毁约行为,破坏了市场的法治与信用基础。奉劝那些爱耍小聪明的经营者,毁约行为除了会面临来自消费者依法维权、监管机构依法处罚带来的经营风险,还可能因为失去了好口碑,最终被市场淘汰。只有诚信经营才对得起消费者的旅游热情,才能形成旅游行业和消费者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