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至今已逾8个月,面对“特朗普2.0风暴”的剧烈冲击,美国和世界都已“感同身受”。
如果有所谓“特朗普主义”,其内核是什么?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施政重点和特点何在?“特朗普2.0”如何影响中美关系?
日前,2025年中华美国学会年会暨“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内政外交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今年时值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立40周年,来自全国各地研究美国问题的专家学者齐聚复旦,围绕相关热点话题展开交流和讨论。
重点与特点
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对特朗普第二任期内政外交的重点和特点进行全景式扫描。
政治领域,三个方向引发关注。一是向深层国家开刀,继续第一任期“排干华盛顿沼泽”的未竟事业,重塑联邦政府。包括成立政府效率部、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等。
二是向民主党控制州下手,以维护秩序、打击犯罪为名直接向地方派驻国民警卫队,打破联邦与地方分权传统,加强国家管控;推动选区重划,意图改变规则,为赢得中期选举、控制国会布局。
三是扩大总统权力及行政权,弱化立法权和司法权,塑造以特朗普为中心的威权主义。
经济领域,对外强征关税以推动制造业回流、增加联邦收入、消除贸易赤字。
对内减税,扶持传统能源等行业,放松监管,保护市场。
但与此同时,不排斥国家干预经济。比如,联邦政府直接入股企业,与共和党崇尚的自由市场经济相背离;强力干预美联储货币政策,威胁美联储的政治独立性。
外交领域,以内敛为基调,以交易为手段。
内敛表现在全球战略收缩态势与全球治理意愿减弱。
一是力图从欧洲、中东两个地缘板块抽身,让盟伴为自身及地区安全承担更多责任;二是攻击或“退出”国际组织,奉行单边主义,反全球主义和多边主义。
交易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解决地区热点时推行功利主义的交易型外交,重实利、轻价值观。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涉及美国全球霸权的关键领域,仍采取进取姿态。包括意欲扩张领土、轰炸伊朗核设施、关税霸凌、攫取关键资源等等。
军事领域,重视加强军事力量,以增强美国军事优势,维护军事霸权。
社会和文化领域,推行激进的移民政策,打压精英高校,废除DEI(多元、平等、包容)项目,强调白人、基督教徒的“身份政治”。
根源和影响
学者指出,一系列内外政策反映了“特朗普主义”或者说特朗普的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其混合了右翼民粹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务实机会主义、个人威权主义等多个不同主义。
从根源来说,多重因素孕育出“特朗普主义”及其内外政策。
一是经济因素。经济全球化创造的巨量财富流向华尔街、硅谷,导致分配不均、贫富分化加剧,尤其是产业工人、底层白人利益受损。
二是政党因素。共和、民主两党温和派均呈萎缩态势,极端派却持续膨胀且日趋极端,以致党争愈演愈烈。
三是社会、文化因素。美国存在多元的“两个美国”,社会严重撕裂;强调白人身份认同、右翼民粹主义思潮盛行成为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运动成长壮大的土壤。
四是历史周期因素。进入21世纪后,经过反恐战争、金融危机、新冠疫情,美国霸权“失血”过多,实力相对下降,再加上国内问题堆积如山,难以避免从扩张转向内敛的历史周期律。
从影响来看,“特朗普2.0”内外政策将对美国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对美国,将激化党争、加剧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破坏国内治理,削弱美国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损害国家形象。
特朗普意图重塑美国霸权也将面对合法性缺失、开放性不足等结构性困境。
对世界,将重构全球地缘政治秩序和贸易秩序,冲击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加剧世界动荡变革。
深化与变化
进入“特朗普2.0”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有何变化、中美关系呈现何种面貌以及未来走向也是研讨热点。
有学者表示,特朗普第二任期延续和深化了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将中美战略竞争推向新阶段,或许可用“转型、重塑、稳控”的新三分法勾勒“特朗普2.0”对华战略轮廓。
转型指向内政,即推动国家体制转型,为制度竞争做准备。
重塑指向外交,即重塑国际秩序,为秩序竞争做准备。
稳控指向处理中美关系,即稳定关系、管控分歧,显示“特朗普2.0”在处理对华关系时选择更谨慎的路径。
在可预见的未来,稳控态势料将得以维持,但长期而言,如果内部“转型”不顺、外部“重塑”遇挫,叠加中美战略较量,也不排除双边关系突变风险。
研讨会上,还有学者注意到“特朗普2.0”时期中美关系出现的若干变化:围绕人权、民主等传统意识形态问题的摩擦似有弱化,地缘政治矛盾似在下降,但技术竞争在强化,经济矛盾在上升。
总而言之,参会学者对所谓“特朗普2.0”对中国更有利的说法并不认可,强调中美长期战略竞争态势已经形成,中国应做好与美长期周旋、斗争的准备。
本次研讨会由中华美国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