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9日举办的“第四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经验分享会”上,一组数据揭示了北京城市更新的新面貌:五年累计评选出334个市级示范项目,投资5500亿元;今年申报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的项目中,市场主体投资占比近58%。
这预示着北京城市更新从单点突破的实践探索期,逐步迈入系统构建“北京模式”的深化阶段。从北京实践来看,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优化,更呈现出文化延续、民生改善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多元价值。
从“单体更新”迈向“片区统筹”
破旧厂房变身科创高地,传统商圈孕育消费新场景,老街巷里涌动众筹更新热潮……从目前来看,北京的城市更新不仅体现在项目数量上的积累,更体现在更新理念的提升。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城市工作办常务副主任王灏指出,北京城市更新已进入系统深化阶段,通过项目化推进,五年累计评选出334个市级示范项目,投资5500亿元。最佳实践项目评选活动连续四届评选出54个“最佳实践”、84个“优秀项目”,推动城市更新从“点上突破”向“面上开花”。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强调,当前城市发展模式已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但转型仍面临诸多难题,因此,需搭建开放平台,促进政产学研交流,共同探索从单体改造到系统更新、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从短期效果到可持续运营的新路径。
从目前来看,北京城市更新的系统性体现在多个维度,包括从“项目化”走向“体系化”,从“单体更新”迈向“片区统筹”,从“政府主导”迈向“多元参与”。
朝阳区酒仙桥将台片区活力焕新项目是系统更新的典型案例。酒仙桥街道办事处主任陈鹏介绍,项目以坝河为脉络,串联之所(产业社区)、万红路(慢生活街区)、四得公园(全龄友好空间),通过蓝绿交织的生态艺术水岸,以及无界融合的设计理念,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品质四维提升,而且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可复制模式。
同样,朝阳区三里屯街区通过规划引领,实现了商居融合片区式更新。三里屯街道办事处主任马程浩介绍,他们通过编制街区控规,确立了“一横两纵、双核驱动、多点连片”的空间结构,推动从单点更新向片区综合更新转变。在具体实践中,通过三里屯路慢行系统改造、通盈中心首层活化等方式,以政府投入撬动社会资本,来精准匹配多元的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城市更新作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者”的角色日益凸显。其中,昌平清华大学南口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项目通过“拆改留补”盘活了三大老厂,实现了工业遗存复兴与科技创新融合。
对此,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教授张杰表示,工业遗存更新需兼顾文化传承与绿色低碳,保留老厂房可大幅减少碳排放。面对国家科技竞争需求,应将老旧厂房转型为适配科技研发的载体,通过灵活的空间设计与绿色技术集成,满足实验室需求。
“众筹”实现可持续更新
北京市城建研究中心(北京市房屋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刘忠昌提到,为推动北京城市更新项目谋划和实施,做好“五大支撑”,包括项目库支撑,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与管理;多渠道资金支撑,助力项目推进实施;示范试点支撑,打造高品质精品项目;审批服务支撑,打通更新项目实施路径;政策激励支撑,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第四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共收到225个申报项目,申报项目总投资额约769亿元,其中市场主体投资约443亿元,占今年申报项目总投资额近58%,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北京城市更新市场化运作的成效,而且说明多渠道资金支撑已成为推动城市更新项目实施的关键要素。
引人注目的是,朝阳门南北小街通过“众筹”实现可持续更新。据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所长叶楠介绍,通过招募公益设计师与商户“结对子”、募集公益基金等方式,成功撬动52家商户和沿线单位自主出资,实现非政府投资110万元。
北京市委城市工作办秘书处处长胡洪亮从历次评选活动中总结出三大趋势:民众参与热情高涨,体现在居民参与比例的增加,以及在实践中有的社区出现众筹建设社区微花园等;更新带来了切实的活力与繁荣,中关村大融城项目通过政企协作成功转型,租金与客流均出现大幅提升;区域系统聚变效应显著,以酒仙桥慢生活街区为例,通过蓝绿空间的更新,出现产业提质和消费升级,这种系统聚变不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改变,而是生态、经济、社会、治理的多维价值重构。
当城市更新从物理层面的“改造提升”走向系统层面的“融合共生”,便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引擎。业界认为,北京城市更新已进入“深水区”,未来需在顶层设计、政策集成、金融创新与治理模式上实现更大突破,以适应更细致的需求、应对更复杂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