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湖北襄阳广袤的田野上稻浪翻滚,一派丰收景象。
在南漳县武安镇刘家巷村的稻田里,多台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作业。种植户胡国顺站在田埂上,注视着金黄稻穗被卷入机械,化为饱满的谷粒,脸上洋溢着喜悦。“今年试种的100亩‘苦瓜稻’,名虽带‘苦’,效益却一点不苦!”他告诉记者,这个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导入苦瓜抗逆基因的新品种,抗病性强,亩产稳定在千斤左右,售价更是普通水稻的3倍。
南漳县的丰收,是襄阳市系统性保障粮食安全的缩影。7月以来,持续高温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偏少近三成;秋收关键期又遭遇连续强降雨,部分田块积水、作物倒伏,抢收抢烘任务紧迫。
面对严峻挑战,襄阳市构建覆盖“种、管、收、烘、储、销”各环节的全链条保障机制。抗旱保苗阶段,市、县迅速组织调研指导组下沉一线,水利部门科学调度、跨区域调水,农技人员推广滴灌、微喷等节水技术,气象部门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7次。进入收获期,全市提前完成近3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检修保养,投入3.4万台收割机昼夜抢收,确保机收率稳定在99.5%以上。
机收减损被视为扩大粮食供给的“无形良田”。襄阳市农机推广中心主任王洪波算了一笔账:全市机收损失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理论上可挽回粮食约9000万斤。在老河口市张集镇,农技人员对收割机进行针对性改装,使宽窄行种植的玉米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以下,显著优于4%的国家标准。
粮食烘干是连接田间与粮仓的关键一环。襄阳全市1503台烘干机全力运转,日均处理湿粮约3万吨,累计烘干量突破50万吨。政府积极推广“共享烘干”模式,依托乡镇农事服务中心和大型合作社为小农户提供代烘服务,避免了“雨天收粮、霉变损失”的风险。
产后服务环环相扣,仓储环节也向智能化升级。在南漳县彰良粮食储备有限公司武东中心粮库,智慧粮仓系统实时监测粮堆内的温度、虫害及气体变化,结合先进的保温墙体、空调与通风系统,实现常年低温储粮。粮库站长陈杰介绍,以往入库8000多吨粮食需耗时一个月,如今借助智能化管理,不到20天即可完成。
销售端的政策托底,为农民稳预期提供了坚实保障。襄阳市通过订单农业、优质优价、现金结算等方式稳定市场。国有粮库严格执行中稻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底价为每斤1.29元,实际市场收购价普遍维持在1.31元至1.33元之间。在襄城区卧龙镇,订单水稻实现了从收割、装车到运输的无缝衔接;南漳县俊荣合作社门前,运粮车辆排成长龙,“现款现结”让售粮农户安心放心。
湖北省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北坚持把市场化收购摆在突出位置,协同落实好政策性收储,高水平服务粮食收购,严格粮食收购市场监督执法,确保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