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02 15:09:30 股吧网页版
全国1.29万余家非遗工坊已带动相关产业链120万余人就业
来源:经济参考网

  日前,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十四五”时期,我国非遗保护的机制更加完善,实践更加生动,传承队伍更加壮大,展示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前景。截至今年6月,全国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余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文旅部深入挖掘非遗资源潜力,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建设非遗工坊,在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同时,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建设1.29万余家非遗工坊,覆盖全国2138个县(市、区),已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阵地。

  一方面,以文化传承为根基,非遗工坊正在带动传统技艺“火”起来。开展技能培训是非遗工坊的重要任务之一,文旅部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非遗工坊累计开展培训50万余次,培训1500万余人次。

  据介绍,贵州黔东南、海南五指山等地的苗绣、黎锦非遗工坊已成为技艺传承的核心阵地,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青海互助、云南鹤庆等地用好山好水好政策,吸引青年大学生返乡,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激发传承活力,很多工坊带头人的90后、00后的子女大学毕业返乡,成长为新一代带头人,他们的好创意、新点子,推动传统绣品变为国潮服饰走上时尚T台、手工银器畅销海内外。

  非遗工坊还在以经济发展为动力,让乡村产业“热”起来。数据显示,1.29万余家非遗工坊带动了相关产业链120万余人就业,实现人均月收入3900余元。

  记者从文旅部了解到,河北曲阳依托曲阳石雕建设近200家非遗工坊,助推全县石雕年产值超过80亿元。浙江龙泉、四川雅安建设了数十家非遗工坊,推动龙泉青瓷、蒙山茶等相关产业集聚,逐步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共致富”的产业发展格局。各地将非遗工坊建设融入乡村旅游线路,将非遗培育成为“一村一品”的文化标识。四川龙黄村、贵州麻料村、新疆加依村整合非遗、旅游、农业资源,丰富业态,推动村落成为远近闻名的“竹艺村”“银匠村”“乐器村”。

  此外,以乡村治理为支撑,非遗工坊还让和美乡村“靓”起来。据了解,非遗工坊将留守妇女、老人、闲散劳动力集合起来,同堂学技,促进了家庭和邻里关系和谐,让乡风焕然一新。湖南湘西实施“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支持农村妇女带薪培训,让多批留守孩子的母亲返乡就业,实现了“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等民族地区建设了2400余家非遗工坊,让各民族群众在共同劳动中建立密切联系,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平等互助,共同团结进步与发展。

  记者了解到,“十五五”时期,文旅部将实施非遗工坊提质增效计划,加强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联动,提高非遗工坊建设管理水平,推动非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当前,非遗保护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我们将进一步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找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在日前国新办举办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上,文旅部副部长卢映川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