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假期最忙的那拨人里面,“鸡排哥”肯定算一个。江西省景德镇市的“鸡排哥”近期因为“脱口秀式”的售卖语录而爆红,适逢国庆假期,大批游客前往景德镇“鸡排哥”摊位前排队买鸡排,为此,“鸡排哥”加班加点营业,这也让他显得十分疲惫,甚至因不说话被指“没有情绪价值了”。但休息片刻后,“鸡排哥”又满血复活,开始爆金句:“其实我的操作是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我并不是炸鸡排本身,而是把它当成我真正热爱的一项事业去做。”
“鸡排哥”的走红,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提供的情绪价值。一块鸡排无比寻常,但若与幽默的回应、恰到好处的“译制腔”和人情味十足的服务结合在一起,就成了“王炸”。在人心日益疏离的今天,一份来自鸡排摊主的关怀和逗乐显得弥足珍贵。人们起初关注他、喜爱他,为的也就是这份鸡排之外的轻松和愉悦,因此,不管是在网络中关注,还是实地前往线下希望与他互动,大家对他抱有情绪价值的期待再正常不过。
然而,过度的期待必然带来高压。即便“鸡排哥”调动了“鸡排家族”的力量,也难抵连日来的高强度工作。站在摊位后面的“鸡排哥”不是铁打的,他有血有肉,会有身体的疲累,会有精神的松懈,也会有累到说不出话的时候,要求一个普通劳动者每时每刻保持高亢饱满的热情不合理更不现实。将劳动者的情绪和态度视为永不枯竭的资源,是一种反人性的情感压榨。况且,情绪劳动对身体带来的消耗并不低于体力劳动,“情绪过劳”更会产生情感枯竭、去人格化、职业倦怠等严重后果。
“鸡排哥”之所以能赢得人心,关键在于他产出的金句和关怀都发自本心、至真至诚。回想一下,你去许多饭店消费时,服务员都会给出语调高昂的欢迎语、黄金笑容曲线和90度鞠躬,但他们本人和这家饭店会因此得到你的特别关注吗?不会,人的感知力能敏锐地区分真诚与流程。不管“鸡排哥”流露出的是热情还是沉默,都源于他的本心,不要让“鸡排哥”的反应成为表演,为的不只是他,也是为了守护我们每个人内心对“真”的追求。
类似的例子发生在2024年年初,当时甘肃天水麻辣烫火了,一位麻辣烫老板因客人太多,忙出“痛苦面具”,甘肃文旅在网上提醒“注意表情管理”,这位老板看到之后展露笑颜。这事虽然挺有喜感,但多少带点“黑色幽默”。幽默之处在于老板前后的表情对比,而幽默的前提也是不可忽视的,即甘肃文旅的提醒并非强制命令,提醒的事项本身也无伤大雅。而之所以有“黑色”之感,是对大叔身心俱疲还必须努力挤出“职业假笑”的无奈共情,若人的反应总是在外部约束之下呈现,那将与AI、与机器无异。
从“鸡排哥”到麻辣烫老板,我们也许应该将这份共情推广到更多服务业从业者身上,对他们抱有适当而不过度的期待。情绪价值常常被认为是服务业从业者的竞争力之一,我们当然有理由希望花钱买到高质量、有礼貌的服务,但让他们时刻保持完美、极致的服务态度是一种病态要求,容许一些不完美的发生,恰恰是当下社会生活中稀缺的“活人感”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