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坐电梯的“无痛”登山、“龟速”落地的缓降蹦极、悠闲躺平的“佛系”漂流……最近,一种以最小体力消耗换取最大心理舒适的“窝囊游”悄然走红,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出行选择。
在长达8天的国庆中秋假期里,这类主打“松弛感”的体验式旅游正在成为市场新潮流。与节奏紧凑、行程密集的“特种兵式旅游”不同,体验式旅游更注重沉浸感与高性价比,让游客在慢节奏中真正“融入”目的地。
以河南万岁山武侠城景区为例,上千名NPC(非玩家角色)穿梭其间,每天呈现超过1000场情景式演出,其中既有大型互动表演增添趣味,还有猜谜、斗舞等互动小游戏活跃气氛,真正让游客实现“一张门票、多重体验”。
同时,提供“一次体验、多重人文”的省际交界城市游,也受到游客青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国内省际交界城市的假期订单量同比增长58%。其中,融合了云、贵、川三省民族风情与自然景观的昭通假期预订单量同比增长95%;位于赣、粤、湘、闽四省交界的赣州订单量同比增长70%,其客家文化与红色历史吸引大量游客。
面对广大游客对“情绪价值”与“深度体验”的新需求,国家层面接连推出支持政策。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指出,支持在文博场馆、景区、街区、邮轮、大巴等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推出一批沉浸式文旅新产品新场景。9月,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支持以优质演艺、影视作品等线上流量带动线下场景创新。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启动了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活动。期间,各地将举办超2.9万场次文旅活动,发放超4.8亿元消费补贴,加强文旅与餐饮、住宿、零售、体育、健康等方面联动互促,为消费者带来更全面、实惠、省心的出游体验。
体验式旅游让人越来越“上头”,不仅折射出游客消费心理从“打卡”到“体验”的深刻转变,也是“慢游”需求与文旅供给侧改革之间的一场“双向奔赴”。随着更多“小而美、精而深”的高品质产品持续涌现,文旅行业正朝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