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出游人数攀升。游客趋之若鹜的非正规“小众秘境”和“野景点”,看似人少景美,实为“无人监管、无应急预案、无救援保障”“三无”区域,潜藏安全风险,万万去不得!
“照骗”背后是人生悲剧。8月16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东乌盖沟上游突发山洪,冲走13名露营者,致12人遇难;8月初,在广东惠东县白马山一“野景点”,6名游客被水冲走,5人不幸身亡;4月,浙江仙居县南峰街道一辆越野车在“野景点”落水,造成2人遇难……中国探险协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境内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335起,造成84人死亡、92人受伤。迷路、被困、滑坠、落水4种事故类型占事故总量的82%。
血的教训,为何不能阻止游客前往“野景点”?
从游客自身看,安全意识缺失是主要原因之一。探索与冒险是人类天性,在“打卡文化”驱使下,游客仅凭所谓“网红攻略”贸然前往,缺乏专业装备和应急能力;即使察觉危险,也因“幸存者偏差”而心存侥幸。
从管理层面看,执法难度大,违法成本低。相关工作人员对去“野景点”的游客多以劝阻和教育为主。现行法律法规对擅入自然保护区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一般罚款100元至5000元不等。
治理非正规“小众秘境”旅游乱象,需疏堵结合。
首先,游客牢记“四要四不要”原则:“四要”即要选正规景区开放路线、要带专业导航设备和应急物资、要在出发前72小时起关注官方气象与地质灾害预警、要结伴而行并向亲友报备路线和返程时间。“四不要”即:不要轻信社交平台非专业攻略、不要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不要盲目挑战高难度路线、不要在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出行。
其次,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自媒体、社交平台的管控,清理违规推荐非正规“小众秘境”和“野景点”的内容,从源头切断传播链。安全无小事,压实平台责任,优化算法推荐。
同时,管理部门应在“野景点”附近,增加风险提示,设立警示牌。同时,探索完善执法与惩戒机制。可对多次违规者实施信用惩戒,并提高对违规行为的罚款标准。探索实施有偿救援制度,由违规进入“野景点”的游客承担部分救援费用。
当然,相关部门也应关注公众亲近自然的需求,推出官方安全路线、改造具备安全条件的未开发区域。
风景再美,美不过生命。与其在非正规“小众秘境”赌运气,不如选择有保障的正规景区。让风景真正成为愉悦身心的怡人馈赠,而非惊心动魄的生命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