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出行,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不少景区开启“人山人海”模式,旅游体验难免受到影响,不少人选择避开热门旅游地,选择前往小众、冷门的目的地。对此,应急管理部微信公众号近日发布文章提醒游客:一些“小众秘境”,看似人少景美,但可能存在无人监管、无应急预案、无救援保障等问题,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这篇文章提供的信息很实用,可谓“小众出行”安全指南。比如常见的“野路探险”,近年来很受游客欢迎,但安全事故频发。文章就提醒,应当拒绝探险未开发的“野景点”,选择景区备案的成熟路线。而对于风险较高的山区行,文章还提到,应当提前下载离线地图;出发前向景区或民宿报备行程,标记补给点和紧急下撤路线,携带哨子,遇险按“三短三长三短”规律吹哨求救;对于山区比较常见突遇风雨这种情况,除了带好装备,文章还特别指出:若已出现浑身发冷、手脚僵硬等失温征兆,应当及时喝温热糖水补充能量,搓手跺脚促进血液循环,快速脱离低温环境。
就在这两天,全国多地出现不少“反向旅游”安全事故,相关风险值得重视。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扎尕那景区,有游客在没有报备的情况下,于上月底从措美峰违规穿越扎尕那景区,导致一人死亡一人失温的悲剧。有参与者为此总结了三个教训:第一没有导航、没有路径;第二是盲目相信自己,没有跟队友说清要去哪里以及没跟后面的队友交代清楚,失联以后队友也只能干着急;第三就是没有卫星电话,无法及时联系外界。尽管已经走了出来,可他依旧感慨不已,表示“从来都没有征服过山,是山放过了我。”
据最新消息,当地已发通告禁止在扎尕那景区未开发区域违规穿越。上述提及的三个教训,涉及的都是山区探险的基本准备工作,可很多时候总有人心存侥幸。退一步说,即便做好了这三点,也未必能确保安全。这一次“山放过了我”,下一次或许就没有这么幸运。归根结底,探险也应该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寻求刺激,而不是一场赌的游戏。
不仅偏远山区存在安全风险,看起来环境没那么复杂的“野山”,旅行往往也并不轻松。在北京昌平区,近日就有一男一女尝试爬野山,结果途中两人不慎受伤,其中女子受伤较重。接警后,消防员根据报警人描述的位置启动山岳救援预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救援人员终于确定了被困者所处位置,两人才得救。
无独有偶,惠州市惠东县沿海未开发区近日接连发生两宗游客受伤事件。10月2日清晨,一名游客在当地黑排角礁石上游玩时,摔倒受伤。同日上午,惠东消防部门接到紧急警情,平海镇狮子岛酒店左侧海边礁石上有游客受伤。据南都报道,近年来,惠东县未开发区游客意外伤亡事件多发。值得注意的是,当地此前已经做了广泛宣传,提醒游客勿进入未开发区游玩。即便如此,还是有人“不走寻常路”。
每一个热爱旅游的人,都应该重视“反向旅游”的安全风险。这既是自我保护,也是责任意识的体现。今年8月,深圳两名游客因为在台风预警期间违规进入自然灾害危险区被困,经救援人员近12小时的艰苦搜救才得救。事后,两名当事人被罚款5000元,这是全国首张自然灾害综合法规罚单。相信今后类似的罚单会越来越多,这也提醒游客,“反向旅游”之前必须掂量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