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浸式真人全息舞台剧《遇见·勾践剑》(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湖北日报评论员常少华
今年国庆期间,各地博物馆正前所未有地火爆起来,“一票难求”成为常态。以湖北为例,国庆黄金周前三天,湖北文物系统管理的129家博物馆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单湖北省博物馆,日均就有2万多省外游客入馆。
国内博物馆整体“升温”背后,是博物馆给人的印象正在悄然改变。博物馆的姿态不再“高冷”,而是学会了“俯身向下”,离大众越来越亲近了。
过去,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博物馆常常是冷清安静的,其自带的认知门槛令很多游客望而却步,仿佛博物馆只是部分专业人士或历史文物爱好者的选择。那些珍贵的文物就静静“躺”在那里,好似和看客无关。一些人走进去,难免会心生距离感。
其实,博物馆作为记录历史的地方,其收藏的许多珍贵文物,在过去也大多是古人的日常用品,如锅碗瓢盆等;其承载的很多人物和故事,仍然能在当代找到共鸣、带来启发。理解了这一点,现在与过去就有了连接点,也有了情感点。博物馆的改变也可以从这里开始。
如今,博物馆正在走向娱乐化,变得有温度感、有人情味。这些文物不再“沉睡”,而是通过有趣丰富的形式“活”起来了。许多博物馆不再只是固定时间开放,而是相继增开夜间展览时段。
在湖北省博物馆,游客戴着VR设备“走进”曾侯乙编钟的世界;在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年轻人亲手织造蜀锦;在洛阳古墓博物馆,夜游剧本《古墓探秘·千年幽语》场场爆满。
通过全身心的参与感,冰冷的历史变得可触摸、可感知,极大增强了游客体验的黏性和记忆度。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和叙事创新,文物背后的“人”和“事”被激活,游客与历史人物、古代工匠产生了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当博物馆不再只是可以“看”,还可以“玩”,走进博物馆的人群自然更多样,人们在这里的获得感和体验感也会更多。
博物馆不是冰冷体质,而是温热体质。当历史沉淀的痕迹展现在我们面前,应该是能让我们感慨万千。博物馆需要具备这种翻译的能力,不只是为了展陈文物而存在,而是可以打开人们的想象力和情感世界,让人们看到现在与过去的碰撞与结合。这也是博物馆从以文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在这个转变中,不能忘记的是,别因过度娱乐而消解了文物本身的厚重性。
【责任编辑: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