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在山东德州一家电子产品专卖店内,醒目的补贴标识吸引了众多消费者体验产品、比价咨询。“这补贴政策真好!”市民牛女士欣喜地分享,用优惠券买电脑省下的钱,还能配一副好耳机,这波政策红包太受欢迎了,自己抢了10分钟才领取到优惠券。
这背后,是国家层面真金白银的持续注入。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向地方下达了今年第四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至此,全年3000亿元中央资金已全部下达。
一笔笔资金活水,如何悄然汇入经济的毛细血管,激活消费的“一池春水”?
“在国家补贴政策的引领下,近两年投资和消费动能强劲,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国补’通过资金补贴降低消费成本,直接刺激消费;消费产生效益,推动经济增长;增长带动收入提升,进而再次拉动消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补贴-消费-增长-收入-再消费”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曾经,乡村居民购置优惠家电,不仅要等待商家举行促销活动,还要辗转奔波于城乡之间;如今,指尖轻点,补贴即刻兑现,商品直达家里。这不仅是购物方式的变迁,更是发展成果共享、城乡距离弥合的深刻体现。
消费市场的热浪,离不开各地的积极响应。面对“金九银十”与“双节”叠加的消费旺季,各地精准施策,为消费市场按下“升级键”,促进消费逐渐从“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提升”。
牡丹江举办“金秋汽车焕新嘉年华”、大庆策划“秋季汽车欢购季”、伊春举办“智享生活家电钜惠盛典”……国庆中秋长假期间,黑龙江各地聚焦汽车、家电等领域,发放消费券及各类促消费资金超5000万元。
湖北潜江也联合各大家电卖场、电商平台,推出“焕智补贴计划”,对智能家电、家具家装等产品最高补贴20%,推动家电家居换“智”换“绿”,促进消费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跃迁。
一系列政策持续“加码”,既做大了消费“蛋糕”,也做强了消费动能。
数据最有说服力:今年1-8月,全国共有3.3亿人次申领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过2万亿元;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文化办公用品、家具、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8.4%、22.3%、22.0%、21.1%,支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
这波热潮印证了政策撬动市场的杠杆作用,但热潮之下仍需冷静思考。在苏剑看来,尽管“国补”对实物商品消费拉动显著,但随着政策持续,其边际效应可能递减,消费结构将更多向服务消费倾斜。假日经济有望再添“一把火”,但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超越“短期刺激”,构建“长效循环”。
如何让政策的“暖流”不止于一时浪花?苏剑认为,未来需聚焦三点:一是精准定位新兴消费增长点;二是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百姓后顾之忧,让人们敢消费;三是在条件允许时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优化流程,让更多人愿消费。形成“意愿-能力-保障”的闭环,有助于内需潜力持续释放。
这3000亿资金点燃的不仅是当下的消费热情,更是一个迈向高质量发展、共创共享美好生活的未来图景。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组织地方合理把握工作节奏,完善资金使用计划,均衡有序支出补贴资金,加强产品质量和价格监管,严厉打击骗补套补等违法违规行为,平稳有序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动补贴资金用到实处、见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