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全国各地多个知名景点进入“人从众”模式,不少景区因难以承受大客流,采取了限流措施。其中,有游客吐槽称,山西雁门关景区游客严重滞留,排队数小时,引发大批游客不满情绪,现场有游客高喊“退票”。其他一些景区也存在类似情况,譬如华山景区和贵州花江大桥。
今年国庆长假的旅游业火爆现象一方面表明,国人的旅游兴趣已被培养起来,长假再次点燃了游客出游热情。例如天目山景区10月1日至3日平均每天游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50%,最高一天增长75%。
另一方面,部分景区在管理和服务方面与公众期待还有距离。试想一下,假如景区根据往年国庆黄金周客流情况和今年游客出游数据,对景区游览人数进行科学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有步骤地实施管理。先根据门票预约情况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再根据景区客流情况提前进行限流,前者可引导游客理性选择景区,后者可避免游客扎堆景区。
遗憾的是,部分景区事先对景区客流量缺乏科学预测,进而没有采取有效管控措施或管控措施滞后。例如雁门关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之前没想到南门那边也会有那么多的人。”这种“没想到”就暴露了该景区对于游客分布、客流量等情况缺乏科学预判。
眼下,不少景区采取了限流措施。根据原国家旅游局出台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规定,当景区旅游人数达到最大承载量的80%时,开始控制游客流量;一旦触及最大承载量,立即停止售票。另外,始于疫情防控期间的门票预约制,今天有的景区已经取消,有的景区还在坚持实施。这两大预防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作用也有限。
比如说,有的景区虽然总的旅游人数没有触及最大承载量,但部分景点或服务设施却出现游客滞留问题。再如,有的景区在游客已经抵达景区或在景区内滞留后,才采取限流、停票措施,显然为时已晚。一些景区线上线下同时售票,且在客流入口未加控制,更有景区可能无视“限流令”。部分景区预警机制欠缺或不完善,以及限流措施滞后,这或许缘于景区想多卖一些门票,但都很可能导致游客滞留。
因此,作为景区不能简单实施门票预约制和限流制,而是要汲取经验教训,借助大数据提前预估客流量,设计不同等级的预警信号,根据预估客流量提前发布限流信息,而不是在游客高喊“退票”时,才采取限流措施。另外,如果景区提前开放或者延长开放时间,引导游客分批进入,或许不会出现游客滞留。
游客滞留问题发生后,相关景区没有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导致游客滞留时间过长,进而引发不满情绪。假如景区将游客滞留视为重大管理事故,动用一切救援力量开展紧急疏导、实施补救,显然游客不会滞留好几个小时。
当然,部分景区发生游客滞留,还与国庆长假游客扎堆出行有关。这需要从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完善公共假期制度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