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周清华,对船舶有着天然的亲切感。他从研究所转战船厂,投身船舶制造的一线,长期致力于破解高端装备建造中的诸多技术难题。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开发设计一种新型B型舱货物围护系统,并成功应用于超大型乙烷运输船,填补了相关技术领域的国际空白。
上海作为造船重镇,很多拳头产品都经历了从0到1、自主突破的历程。江南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工艺师周清华,是见证者、推动者,更是奋勇争先的开拓者。他牵头开发设计了全球首制B型舱BrilliancE®超大型乙烷运输船(VLEC),累计获授权专利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赢得了诸多荣誉奖项,这位把青春写在钢板上,把论文焊在焊缝里的造船人,成为中国船舶工业中一位兼具创新能力和实干精神的代表。如今,由江南造船推出的超大型乙烷运输船(VLEC)凭借自主研发的“独门秘技”B型舱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超过70%,成为名副其实的“王牌船型”。
面对难题他总是充满兴奋
周清华与船舶的缘分很早就埋下了伏笔——他从小在长江边长大,有着对船舶朴素的认知与亲切感。2003年,他“误打误撞”考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深入学习专业课程一年之后,对船舶越学越上瘾。“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这个领域涵盖的知识非常广,要学船舶原理、船舶结构、设备与系统等等,因此越学越着迷。”本科毕业后,他选择在相关专业继续深造,坚定地走上了这条与船为伴的职业道路。
谈起船舶,周清华眼中闪光,言语间充满热情。讲到复杂技术时,他会随手拿起桌上的矿泉水瓶做比喻,一边比画一边生动地讲解,将原本抽象的专业内容变得鲜活可感。
对于自己的事业,周清华怀有一份格外深厚的热忱,甚至将大部分业余时间也用来钻研。“大型远洋商用船舶在设计和制造时必须满足国际船级社的规范,然而规范中的一些要求内容有时与工程实际存在脱节。”周清华分享,“我经常在周末查看这些规范条文,我总喜欢去挑战它、思考它,而不只是照本宣科。”
面对工作中那些格外棘手的难题,周清华反而感到一种“兴奋”。一旦发现问题后,他便收集大量文献报告,逐字逐句地研读,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若遇到一时难以破解的困惑,他便主动向相识的高校教师请教。即便对方素未谋面也不要紧,也总能通过团队或邮件获得积极响应。
“其实,知识的积累就是这样一种过程。”周清华分享道,“像解数学题一样,先把握系统框架,把问题一条条理清楚,再列出可能的解决方案,逐个击破。”
守得住寂寞突破“卡脖子”困境
“2013年我加入江南造船时,正逢企业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公司摒弃了传统理念,不再盲目追求船舶‘载重吨’,而是集中研发资源,组建起一支专业的研发设计团队,聚焦市场需求,瞄准未来船型发力。”周清华回忆。
当时,液化气船核心装备——货物围护系统完全被法国GTT、日本JMU和挪威MOSS Maritime 公司的专利技术所垄断。周清华形容那时的处境是“受制于人”:每建造一艘船,企业都需支付高额专利费,比例高达5%至10%,相当于单船就要支出超过千万美元。更让人无奈的是,即便国内能够供应相关材料,关键设备和材料仍必须从专利方指定的国外厂商采购。
为打破困局,不想受制于人,就要自己开辟新路。江南造船从2010年就已开始对B型舱展开前期研究。最初只是初步尝试,无任何成熟的规范和标准可以参考。2013年后,周清华也加入其中。“我们经常靠周末沟通。有时突然来一个灵感,大家就立刻制定方案,反复做技术论证。”他回忆道,“为了突破关键技术,我们大多数人不得不牺牲大量个人时间。”
“最难的不是技术,是‘看不到希望’的寂寞。”周清华坦言,B型舱VLEC的研发在起步阶段并不被外界看好。“最开始几乎没有人对我们这个项目抱有信心,” 外界觉得“中国造不出自主围护系统”,公司内部也因“长时间没有实质性成果”面临压力。“那段时间,我压力很大,没有业绩,也没有进展,很容易陷入迷茫。” 更让团队受挫的是,在项目早期寻求合作时,江南造船屡屡碰壁。船东更信任市场上已应用的国外专利技术,尽管江南造船用数据证明了B型舱在货物装载的灵活性、安全系数、维护成本上的优势,船东们多持观望态度,迟迟不敢下单。
但周清华和团队没有放弃。“既然选了‘无人区’,就别怕走‘寂寞路’。” 他们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在一次次计算、试验中积累数据,在一次次被拒绝后优化方案,只为等待“破局”的那一刻。
自主创新攻克B型舱技术堡垒
2019年12月,团队终于拿下了全球首单B型舱VLEC建造合同。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如何把图纸变为现实?5%镍钢焊接是首当其冲的难题。
在设计方案中,B型舱制造需大量采用这种低温特种材料。谈及选材原因,周清华解释道,镍含量越高,钢材所能承受的低温性能就越好。团队已对9%镍钢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经验,但由于运输乙烷所需的-104低温条件并不需要如此高镍含量,性价比更优的5%镍钢成为合适选择。
“这种特种钢的高效焊接没有成熟的焊材和焊接工艺,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我们必须自己攻关。”周清华回忆道,2021年春节期间,他只休息了两天半,大年初二就赶回长兴岛反复研究工艺参数。“每一次试验都是‘试错’,也是‘靠近成功’。” 终于,团队最终突破高效焊接技术瓶颈,让5%镍钢结构在-110低温下依旧“纹丝不动”。
新型B型舱的研发成功,得益于周清华与团队直面技术难题的勇气与决心。如今,该项目实现了B型舱VLEC技术在国际领域的空白突破,攻克了容限损伤设计、低阻线型开发、疲劳断裂与泄漏分析、超低温多层绝缘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核心技术,解决了建造工艺、高效焊接和绝缘板智能安装等关键难题,并形成了30余项专用工艺与标准,建立了“全流程覆盖、全工序管控、全要素追溯”的B型舱建造质量标准。 2022 年,全球最大舱容、世界首艘采用 B 型舱的VLEC “PACIFIC INEOS BELSTAFF”号高质量交付并成功运营,赢得了船东的高度认可。
面对成绩,周清华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团队已经开发出VLEC 3.0版本,采用铝合金材料,解决了舱容大型化等技术难题,综合性能更加优异,为下一步应用于大型LNG船做好了充足准备。“最终目标是彻底摘取大型LNG船这颗‘海上明珠’。”
在周清华看来,船舶工业的创新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关于中国造船业未来的发展,他认为实现高端船型、设备与系统的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必然方向。这要求船厂不仅在关键技术研发上持续投入,更要在团队协作、创新机制和人才培养上下足功夫。只有通过扎实的、迭代式的技术积累和系统化的团队合作,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把“卡脖子”变成“杀手锏”,走向更高质量、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