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恰逢中秋,8天超长假期为消费潜力集中释放创造了条件。据交通运输部最新消息,10月5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29119.72万人次,环比下降3.4%,同比增长3.4%。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一步梳理数据发现,2025年国庆假期前五天的单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均超过去年同期。并且,10月1日到10月4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连续4天超3亿人次。
此外,假期前半程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再创历史新高,累计约12.43亿人次,日均值超过3.1亿人次。
为何今年国庆假期出行人数远超去年?旅游市场呈现出哪些新趋势和特点?背后反映出消费需求出现了哪些转变?每经记者采访专家,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改善,提升了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近年来,“假期经济”逐渐成为观察我国消费市场复苏的重要窗口。
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国庆前四日人员流动频繁,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今年国庆中国人更愿意出去消费。今年国庆与中秋连成长假,假期时间延长,为人们提供了更充裕的时间进行长途游玩,激发了更多人出行的意愿。同时,今年居民的收入水平有较大改善,例如股市走强使老百姓可支配收入增加,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二是今年国庆中国人出行时间更加集中。长途游需要提前规划,而国庆期间的酒店、门票等线下旅游资源大多时间限定,且旅游接待能力有限。因此,人们的出行时间并非完全由自己决定,而是受到旅游接待吞吐量的制约。但今年各地的旅游接待能力都有所提高,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员的集中流动。
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十四五”以来社会民生统计报告(简称报告),也证实了上述情况。
报告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消费支出较快增长,2021—2024年年均增长10.0%;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5%,比商品性消费支出快3.8个百分点。
此外,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314元,比2020年增加9125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2021—2024年年均实际增长5.5%,与同期GDP增速同步。
盘和林进一步表示,今年的旅游市场也呈现出新特点。首先,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旅游市场更火爆。其次,今年旅游市场的接待能力和供给能力有所优化,接待能力较往年更强。并且,自驾游成为更加普遍的出行方式。另外,尽管许多地方通过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等方式对假期进行分流,但中秋国庆期间扎堆出行的情况仍然难以避免。此外,各地也更加注重游客体验,采取措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擦亮了本地旅游招牌。
假期延长激发内需动能
针对消费需求升级而进行的政策支持与市场创新双重推动,也为旅游打开更多可能性。每经记者注意到,有关部门今年出台了系列促消费政策。
如1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18条措施,深化文旅与其他产业融合。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重点消费场景提出19项举措,增强消费领域的金融支持。
9月16日,商务部等9部门对外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五方面19条举措,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惠民。
对此,盘和林指出,对服务消费比如旅游消费的政策刺激是必要的,今年的确力度也更大。促消费的政策对今年国庆出行也有一定作用,但并非绝对。因为大多数中国人不会因为消费券或者金融补贴出行,而是因为自身需要,其本质和耐用消费品有一定区别。“但今年决定国庆出行热的重要因素,还是拉长了国庆中秋假期的时间,让游客能够更加从容安排自己的旅行。”
谈及长假制度优化的空间,盘和林认为,从文旅和内需角度考虑,关键是提高各地的游客接待能力。“国庆旅游是以产定销,有多大的接待能力,就有多大的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