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5年10月6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揭晓,授予三位免疫方面的学者,他们分别是来自美国西雅图系统研究所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来自日本大阪大学坂口志文。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奥勒·坎佩表示:“他们的发现对于人类理解免疫系统如何运作,以及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会患上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决定性作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上海医学领域科学家对诺奖成果进行解读。
30年前的突破发现找到免疫系统“秘密”
“其实很早以前我们就猜坂口志文应该摘得诺奖,他陪跑了许多年,今年如愿,可谓实至名归。”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储以微教授告诉记者。
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必须得到调节,否则它可能会攻击人体自身器官。储以微解释:人体有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它叫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又分为很多种类型,例如辅助性T细胞、杀伤T细胞,还有一种就是调节性T细胞。
时间追溯到1995年,当年学界普遍认为,免疫耐受是胸腺中潜在有害的免疫细胞通过称为“中枢耐受”的过程被消除而产生的。坂口志文则大胆表明,免疫系统更加复杂,并发现了一类以前未知的免疫细胞,可以保护身体免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侵害。此后,玛丽·布伦科和弗雷德·拉姆斯德尔于2001年发现重要成果,解释了为什么特定的小鼠品系特别容易受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侵害。他们发现,这些小鼠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并命名为Foxp3。两年后,坂口志文在此结果上进一步发现,Foxp3基因正是调控其1995年发现的那类细胞发育的关键。这些细胞如今就被称为“调节性T细胞”。
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有多强大?储以微进一步阐述,调节性T细胞可以平衡体内地杀伤T细胞,辅助性T细胞;一旦缺了这种免疫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就会无限制地发展,“所以人体不是说免疫力越强越好,而是应该免疫力平衡才好。所谓的平衡,就是每个细胞亚群之间的‘角斗’,调节性T细胞便是发挥不让免疫过度反应的作用,即我们所说的免疫耐受。”
调节性T细胞在T细胞里占比非常少,约为整个T淋巴细胞的5%左右,但它可以通过和一些杀伤细胞之间接触,分泌部分细胞因子,比如白细胞介数10,转化生长因子-β来产生免疫耐受。专家形象比喻,“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中医概念的阴阳,调节性T细胞就像‘阴’,与‘阳’碰撞后,共同消解免疫系统可能产生的攻击力。”
对肿瘤及“自免病”治疗具有广阔前景
“可以说,三位获奖者的发现开创了外周耐受领域,后续也为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医学研究带来许多新空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赵维莅教授介绍,T细胞是一把“双刃剑”,在肿瘤治疗中需要抑制其免疫耐受能力;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则需要提高其细胞功能。“需要注意的是T细胞本身并没有治疗功能,近年来大众熟悉的CAR-T细胞疗法,其实是把T细胞提取出来,在体外培养、改造后可识别特定的癌细胞分子,再将改造后的T细胞注射回患者体内,从而治疗癌症。”因此,CAR-T疗法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较顽固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瑞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杨程德教授同时表示,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的调节性T细胞都有异常和缺陷,也即正是对自身免疫抑制能力的下降,诱发了“自免病”,临床潜在治疗策略就是体内产生或增加这一群调节性T细胞,来实现免疫耐受。
在储以微看来,免疫学领域重大突破此前未能摘得诺奖,可能主要考量因素在于没有治疗疾病的相关应用。如今这一态势已明显扭转。调节性T细胞虽然理论上应用可以非常广泛,不过长期以来落地存在瓶颈,分析主因在于这种细胞很难扩增。专家说,做细胞治疗研究一般需要1000万左右的细胞,但是这种细胞体内本就比例很少,在体外又难以成千上万倍的扩增。值得欣慰的是,此次免疫学领域摘得诺奖,对细胞疗法可谓带来更强有力推动,她认为,未来相信随着更多生物制药技术的创新,找到更先进细胞扩增技术,细胞疗法有望实现更持久推进与更广泛应用,真正为人类健康造福。
赵维莅展望表示,学界或许还将进一步研究直接靶向T细胞的普适性潜在药物,“从以往无靶向的杀伤性治疗,到后来的靶向治疗,再到如今的免疫调控治疗,近年来诺奖得主的研究领域正是医学科学发展的脚步,是基础和临床精诚合作、交叉转化的范例。我们希望能通过更多敏锐视角将临床问题转化为创新策略,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