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的开通,表明“冰上丝绸之路”从战略构想步入实质运营阶段。这不仅是贸易路线的拓展,更是人类携手应对挑战、探索可持续发展未来的深刻见证。这也表明,中国始终以开放姿态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9月23日,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正式开通。从中国宁波舟山港启程的货轮取道北极东北航道,仅需18天即可抵达英国弗利克斯托港。这条航线的开通,表明“冰上丝绸之路”从战略构想步入实质运营阶段,连接亚欧大陆的蓝色经济动脉正在向我们走来,这也为困顿中的全球贸易开拓全新空间。
2017年,中国首次提出与俄罗斯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并于2018年通过《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明确将其纳入共建“一带一路”框架,旨在依托北极航道的和平利用与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极地治理体系。“冰上丝绸之路”的价值集中体现在物流效率的跨越式提升。与传统中欧贸易经苏伊士运河的航线相比,北极东北航道将中欧海运时间从40天缩短至18天,航程减少约4000海里,为企业显著降低了时间与成本负担,还可以减少30%至50%的碳排放,契合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趋势。
“冰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增强全球供应链自主性与韧性的关键举措。传统航线需经过马六甲海峡、红海等敏感水域,面临地缘冲突、海盗威胁与航道拥堵等多重风险。北极航道的开辟有效规避了这些不确定性,为中国与欧洲的贸易提供了更安全的替代路径。
“冰上丝绸之路”的拓展符合全球各方利益。一方面,它有助于深化中俄经贸关系。俄罗斯北部海域是东北航道的主要通行区,其开发需依托俄方基础设施与破冰船支持。近年来,俄罗斯积极推动北极开发,并将北极航道视为国家战略项目,与中国的合作实现了资源与市场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航线开通促进了多边利益共享。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可通过该航线缩短对欧贸易距离,欧洲航运企业也表现出浓厚兴趣。这有助于推动北极成为国际合作而非零和博弈的热土。
也要看到,“冰上丝绸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北极航道的通航窗口期短,目前仅限于每年7月至10月,全年常态化运营需克服海冰、极寒天气与基础设施不足等限制。此外,航道开发需平衡生态保护与商业利益。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冰持续消融,这有利于北极航道的通航条件进一步改善。目前,俄罗斯计划到2030年将北极货运量提升至1.03亿吨,中国也表示愿与各方共建航道基础设施,推动夏季通航区间延长,并逐步实现全年通航。“冰上丝绸之路”有望与中欧班列、传统海运形成互补,构建更立体、多元的亚欧物流网络,也为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注入新的稳定性与确定性。
从驼铃古道的陆上丝绸之路到千帆竞发的海上丝绸之路,再到破冰前行的“冰上丝绸之路”,中国始终以开放姿态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这条新航道的开辟,不仅是贸易路线的拓展,更是人类携手应对挑战、探索可持续发展未来的深刻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