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残存的几株酵母菌株,
到延续啤酒的百年血脉;
从自主研发“青岛大花”,
到制定啤酒的操作标准;
从赴港上市融资,
到响彻全球的“灯塔工厂”,
杯酒窥百年,匠心铸辉煌。
一杯小小的啤酒、
一座百年的青啤博物馆,
浓缩着一篇波澜壮阔的
中国轻工业发展史。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制作的
八集工业纪录片《遗迹有奇迹》
今天22:16将在财经频道
播出第七集《轻工流芳》
第一株酵母菌株:穿越百年的“活化石”
120多年前,第一株啤酒酵母菌株从欧洲漂洋过海,在青岛扎下根来。1949年春天,国民党军队,从青岛将酵母、酒花等物资搬运殆尽。吴赓永百般寻找,终于在几近干涸的酵母池边缘墙壁上,找到几株残存的酵母菌株。为了让酵母成活,宁可孩子挨饿,也要节省下仅有的几个鸡蛋,做成培养基,保证这几株金贵的菌株健康成长。
“青岛大花”:自主研发的“苦尽甘来”
早期中国啤酒花依赖进口,但青啤硬是啃下自主研发的硬骨头。青岛啤酒花的培育,最初依赖的便是厂区内残存的几棵啤酒花根茎。从原料筛选到工艺调整,青啤逐步摆脱进口依赖,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酒花体系。“青岛大花”成为国产酒花的代表之一,它带来的苦味与麦香平衡,正是青岛啤酒独特风味的基石之一。
《青岛啤酒操作法》:行业教科书级的存在
1964年,原国家轻工业部组织酿酒专家汇编总结了一套《青岛啤酒操作法》,这是中国啤酒行业的首部工艺标准,奠定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根基。这套薄薄的蜡版油印册子,仅有89页,但在中国轻工业发展史上却分量极重,它让中国啤酒酿造技术与国外差距,整整缩短了20年。
内地首家赴港上市:敲开国际资本市场大门
1992年,九家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青岛啤酒是九家企业之一。袁璐等人经过积极高效地准备,青啤率先准备好所有赴港上市材料,国务院将“打头炮”的重任交给青岛啤酒。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H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首家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这不仅为青啤募得发展资金,更开创了内地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先河。
“灯塔工厂”:百年老厂的“数智重生”
青啤博物馆内,一台129年高龄的德国制造电机静静地躺在中央,这台电机已经停用,偶尔讲解员还会打开电源开关,向观众展示一下。与博物馆相邻,是酒厂的包装车间,一个智能化包装生产线。2021年,青岛啤酒青岛工厂入选全球首家啤酒饮料行业工业互联网“灯塔工厂”,并于2024年10月再次入选“可持续灯塔工厂”。目前,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