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李锋陶陈微)近日,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示第七届省工艺美术大师申报人员名单,宜城市易泽林、朱云峰、陈世虎三位同志凭借在首饰与金属工艺领域的卓越成就入选。其中,易泽林作为国家级文物修复专家、中国传统工艺大师,其修复技艺与传承实践成为行业标杆,朱云峰、陈世虎作为其弟子,亦在文物修复领域崭露头角。
易泽林:文物“活化石”的守护者
易泽林,中国文物修复委员会首批专家组成员,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文物修复类)传承大师,湖北省高级陶瓷工艺技师、襄阳市工艺美术大师、2018年被录入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专家、2019年被批准享受2018年度国务院津贴、2019年湖北总工会授予“荆楚工匠”、202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技能大师”、湖北省委宣传部授予“2024年第四季度荆楚楷模”、第六批襄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襄阳青铜器修复技艺》和湖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襄阳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
从曲剧团到文物修复:跨界匠人的逆袭
易泽林13岁加入襄阳花鼓戏剧团,最初学习武生,后因伤病转行道具制作。他凭借钻锯糊裱的“童子功”,将剧团道具玩出艺术范儿,为文物修复奠定了手艺基础。1988年,国际楚文化研讨会在宜城召开,易泽林被借调至博物馆修复文物,从此与文物修复结缘。他边干边学,从牙科诊所淘器械、铁锅厂学浇铸,到图书馆查资料、银匠铺观模具,将剧团“土办法”融入修复工艺,独创出低成本、高效率的修复技法。
修复“中华第一青铜马”:8个月重塑历史
2008年,襄阳樊城区菜越三国墓出土的“半匹”青铜马成为修复难题。易泽林带领团队,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考察蒙古马原型,用泥巴塑形、钢圈支撑、青铜浇筑,历经焊接、刻纹、打磨等12道工序,耗时8个月修复成功。这件身高163厘米的青铜马,如今陈列于襄阳市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易泽林说:“文物修复不是修修补补,而是让历史‘活起来’。”
师徒传承:文物修复技艺的薪火相传
易泽林深知深知行业人才匮乏之痛,于是开始收徒传艺,朱云峰、陈世虎等弟子在其指导下成长为骨干。朱云峰,师从中国青铜器文物修复大师易泽林。从师二十余载,他参与完成20项国家文物局批复的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遍及襄阳、宜城、钟祥等十余地市及南京博物院、云南保山等地,累计修复青铜器4000余件(套),2005年、2014年分别与师傅获“全省文化艺术科研成果优秀奖”“《云工奖》金奖”;201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湖北省第三届青铜器修复培训班;2017年修复黄冈市黄州区博物馆青铜方策时,结合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与易锋戈、陈世虎合著《浅谈战国方策修复与研究》并发表于第十六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自1995年入职宜城市博物馆以来,他深耕文物考古与修复20余年,践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方针,参与汤家岗、方家岗等考古发掘工地及袁家湾墓地、南漳坟圆包墓地等项目,勘探工地千余亩,发掘墓地遗址百余座,出土文物千余件。
陈世虎,2016年4月拜师易泽林,以临时工身份开启相关工作。工作认真负责、作风严谨,获领导同事好评,获评 2020 年度宜城市“五一劳模”等荣誉。自入行,他随师参与多地博物馆文物修复项目,修复超 3800 件馆藏文物,还完成多地博物馆修复方案编制并获批。考古发掘中,他落实方针,参与多处工地,勘探百余亩,发掘多座墓地遗址,出土百余件文物。同时,他注重学习,参加多个培训班获结业证书,通过职称考试,还函授本科提升学历,实现业务能力全面发展。
初心如磐:让文物“说”出中华文明
如今68岁的易泽林仍坚守修复台,每天工作10小时。他计划将技艺编成教材,并推动建立数字化修复档案。“多修复一件文物,就多延续一根文明脉络。”在他看来,文物修复不仅是技术,更是文化传承的使命。
此次易泽林师徒三人入选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名单,既是对个人技艺的认可,也是对宜城文物修复传承体系的肯定。易泽林师徒用匠心与坚守,让破碎的文物重现光彩,更让中华文明的血脉在金属与火焰间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雷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