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塞满特产的后备箱到鼓胀的背包,深圳湾口岸每天见证着万千“空箱而来、满载而归”的消费叙事。这些鲜活的场景背后,是中国持续扩容的免签“朋友圈”与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共振释放的澎湃动能——跨境消费从“特别体验”蜕变为“日常习惯”,游客“过境停留”转化为“购物旅游”。
驻守在湾区桥头的深圳边检总站深圳湾边检站,正聚焦“政策直达、机制创新、科技赋能”三大维度,着力打造“通关+旅游+消费”服务生态链,为促进外籍旅客“中国购”、港澳居民“内地游”注入移民管理澎湃动能。
“政策直达”助力“中国购”
“中国的通关效率非常高,我非常喜欢中国……”来自智利的旅客Miguel经深圳湾口岸出境时,由衷点赞“中国速度”。
随着240小时过境免签、单方面免签等一系列便利外国人来华措施优化升级,“中国游”正吸引境外游客纷至沓来,带动中国成为全球“购物旅游”的新热土。凭借着科技创新、区位优势、政策红利,深圳成为外国游客“中国购”的热门城市。
“免签从哪一天起算?这附近哪里有比较大的商圈?”初到深圳的德国旅客Samuel表示,“尽管做了攻略,但我更希望能有个‘当地通’详细介绍。”来到深圳湾口岸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不仅确认了停留期,办好了微信支付,还拿到了一份标注了各大商圈和离境退税点的《国际友人“深”游指南》。
“我们联合设立‘外国人综合服务中心+多语种综合服务站’双平台,形成涵盖政策解读、通关指引、旅游推介、消费指南的全链条服务网络,以口岸入境宣传第一站丰富入境消费新选择。”深圳湾边检站边防检查处副处长马强说。
为助力入境旅客“流量”转化为跨境消费“增量”,深圳湾边检站用“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精准服务”系列实招作答:组建覆盖英、法、西、俄等10余种语言的“翻译轻骑兵”提供现场翻译咨询;配合银行等支付单位开展外国人来华支付宣传;针对外籍旅客推出入境卡填写专人专岗引导服务;增设多语种通关流程图、指示牌等标识,因地制宜划设旅游团专用候检区,分时分批引导外国旅游团分通道通关……
“现在‘China Travel’火了,我们接待的‘144便利团’也多了起来,有了‘旅游团预报单’,能节省一半的时间。”深圳峰景旅行社导游尹朝晖说。
面对“144便利团”激增的现状,深圳湾边检站创新推出“旅游团预报单”举措,即与旅行社建立144小时便利团预报联动机制,优化“资料预审+问题反馈”申报流程,打造“提前申报—口岸核验—通道分流”服务模式,大幅提高外籍人员查验效率。
机制创新助力“玩个够”
伴随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跨境支付手段持续优化、通关模式高效升级,步入暑期后,大湾区各地多类型主题文旅活动接续举办,“夜游”深圳的玩法持续上新,跨境“夜经济”成为大湾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21时,深圳前海湾畔128米高的湾区之光摩天轮下,等待进场的游客排起长队,粤语、英语、普通话随海风飘散,海景、夜景相映成趣。
22时,深圳南山区蛇口新街烟火沸腾,摊档前围满食客。“从口岸过来就10分钟,天天忙到凌晨。”糖水铺老板叶衷麻利地收拾碗勺,“刚才这桌是从香港来的一家三代,逛了一天,赶着过关回家”。
23时,深圳湾口岸依然人气十足。当最后一波“演唱会观演团”涌入口岸广场,民警吕嘉乐忙着指引旅客。“明显感觉今年夜间的客流变多了。”他说。
今年以来,深圳湾口岸夜间客流同比增长近40%,高于日间增幅。针对“夜经济”爆火带来的“夜通关”流量,深圳湾边检站动态获取深港文旅活动安排,常态化加强高峰分析预判,科学做好勤务部署,协调增强关键点位、重要区域安全防范;联动相关单位做好专道先行、分段控流、联动即检、外围疏导四类保畅举措,确保口岸通关安全顺畅。
口岸繁忙、商圈繁荣。如何高效串联起“口岸—景点—商圈”消费链?在口岸接驳点,一辆喷涂着“EASY GO”的文旅专线巴士满载旅客缓缓启程——去蛇口新街探寻特色美食,去南头古城领略文化魅力,去人才公园感受湾区脉动……多条文旅专线火力全开,丝滑串联起口岸周边消费地图,将旅客“想要去”变成“正前往”。
为在游客心中留下美好深圳第一印象,深圳湾边检站积极对接属地政府,用活口岸资源,在口岸附近划设专属停车区、等候区,张贴醒目路线指引,发放中英双语旅游路线图……如今,入境游客到达口岸,在享受高效便捷通关服务之余,还可无障碍乘坐文旅专车,“零等待”前往热门商圈、景点。
科技赋能助力便捷“GO”
深圳湾口岸“智能通关”边检快捷通道前,香港居民郑海鹏脚步轻快,目光触及通道前智能面板,闸机迅速打开。
“现在‘刷脸’就可秒过,太顺畅了。”郑海鹏由衷赞叹。这份“无感”通关的高效通行体验,已成为深圳湾口岸的日常风景,也折射出深港融合的澎湃活力,为跨境消费繁荣按下“加速键”。
深圳向南,香港向北,两地“串门消费”已成常态。这背后是深港两地民生领域的互补、互通,是日常消费、文化旅游等领域深度交流需求的持续升温,这股愈加浓烈的“热对流”,让双城生活似“同城”。
“口岸客流‘快进快出、大进大出’是新常态,如何提升旅客通行效率,实现‘读秒’通关,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参与“智能通关”边检快捷通道研发的民警王文斌说。
从精简通关环节入手,经过反复验证,2024年11月20日,深圳湾口岸正式试点启用“智能通关”边检快捷通道,进一步优化了旅客通关查验环节,提升了口岸通关效率,改善了旅客通关体验。
统计显示,自启用以来,深圳湾口岸88条“智能通关”边检快捷通道惠及旅客超836万人次,每4人就有1人通过该通道“刷脸”通关。数字背后,是科技赋能释放的巨大效能。
便捷的体验早已贯穿通关全程。“原以为边检快捷通道采集备案要专门跑一趟,现在过关时就能采集,好方便。”香港在读大学生何敏仪今年暑假与朋友来内地旅游,使用深圳边检率先推出的“港澳居民前置采集备案”模式后,为她节省约20分钟专门采集备案的时间。
“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让采集备案从“专程办”走向“顺手办”。王文斌说,如今,旅客在人工通道办理出入境手续时,可同步完成信息采集备案,无需专程前往采集备案厅。
这种“一次采集、长期畅行”的无感服务,有效消解了旅客的“时间焦虑”,提升了重复入境和深度消费的意愿。自前置采集备案模式推出以来,已有近12.2万名旅客在人工通道完成采集,占同时期采集备案总数的80%。
“重塑口岸通关新生态,不止于指尖的便捷,更在于全链条效能的跃升。”深圳湾边检站副站长张峰表示,深圳边检聚力攻关快捷通关、外国护照电子芯片读取算力算法,持续拓展移动警务应用场景,助力口岸单小时验放量提升近30%;充分发挥视频融合赋能平台作用,实时采集关键区域人员信息、流量密度,可视化呈现口岸客流量及承载量变化,为口岸警力调配、通道开设做好充足准备。
“通关的高效便捷,不仅提升了旅客满意度,有效缩短‘抵达’与‘消费’之间的距离,更是服务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圳湾边检站站长姜飞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