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松江东夏村,水稻还泛着青绿。斜塘江、圆泄泾、横潦泾三江汇流处的水汽裹挟着草木清香弥漫在空气中。这片被称作“浦江之首”的土地,如今正迎来一场源于潮涌、兴于创新的乡村业态变革。
反差,是这里最动人的叙事。当游客手持刀叉,切开汁水丰盈的牛排,窗外是晚风中起伏的稻浪,远处传来几声犬吠;当自媒体团队将镜头对准草地上的复古煤油灯与滋滋作响的烤肉,乡村的夜幕便成为他们创作的画布。
“差异化是我们被记住的关键。”乡村文旅主理人丁伟有清醒的认知。“在上海市中心,西餐厅数以百计,但同质化竞争难以形成记忆锚点。而在这里,纯粹的乡村环境与高品质消费体验之间的反差,会直接转化为强烈的情结波动与情绪价值。”他补充道,“客人带走的不只是一顿饭的滋味,更是一段田野间的悠然记忆——这种记忆,自带社交属性。”
这一基于用户洞察的策略,在实践中已被验证。截至去年9月,丁伟在东夏村的所有业态全部实现盈利;今年国庆假期的民宿,更早在8月份前就已订罄。
乡村振兴,并非逃离现代生活,而是尊重乡村本质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在乡村中找到现代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生活容器
2022年夏,丁伟第一次驱车驶入东夏村。目之所及,连片田野,静谧无声。唯一的商业痕迹,是一家藏于民居的农家菜馆,“纯纯田野”。
“说来也巧,我母亲就是石湖荡镇人。”丁伟回忆,“听说我要回村创业,妈妈第一反应是:‘不要回来,村里有啥?’”但他很坚定:“妈,我要回你‘家’创业。”
习惯了自媒体快节奏的丁伟,在东夏村找到了另一种时间——慢下来的时间。他学着感受晨雾中的稻田、夕阳下的阡陌,那种与都市迥异的宁静与开阔,悄然治愈着他。
咖啡,是他投向东夏村的第一颗石子。不曾想,这小小的村咖,漾开的涟漪,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志趣相投的人。
随着对乡村理解的加深,一个更完整的蓝图在他心中铺展:乡村不应只是怀旧的背景板,更应成为承载高品质、多元化现代生活的“容器”。
于是,“九墨系列”业态渐次落地:可品咖的村咖“一叙”、可枕星的民宿“二序”、孕育创意的自媒体中心“三续”、茶香袅袅的中式茶艺“四绪”、亲近土地的农田研学中心“五畜”、品味西餐的乡村牛排馆“六昫”、探索植物奥秘的鹿角蕨育种科研中心“七栩”……七个空间既独立又联动,编织成一张紧密的运营网络。
“在转型中,自媒体扮演了关键角色。”丁伟团队运营的社交账号积累超200万粉丝,但将公司迁至村里的决定,起初并不被理解。“合作伙伴都反对,但我看到了可能性——强烈的反差感、更低的成本,以及员工住村的独特体验。”
如今,自媒体中心从一栋房、3间办公室,扩展至50余人规模;4个账号同步直播,另有团队专司商业拍摄。2022年,谢霆锋“锋味”节目的烤肠短片,就摄于民宿的开放式厨房。
“我们把西餐场景搬到户外,草地上架起烤炉,这种‘意外感’的视频赢得了观众喜爱。”丁伟认为这种走红理所当然,“这是西餐仪式感与田园野趣的对话。”
缺啥补啥
国庆中秋“双节”,晨曦中的“浦江之首”景区,已有游客漫步其间。村庄各处,新业态渐次苏醒:萌宠农场迎来小香猪,皮划艇上笑语不断,亲子露营地中孩子们追逐嬉戏。
然而,景区人流潮起潮落。丁伟敏锐地察觉到瓶颈:“单靠‘吃喝玩乐’撑不起乡村的未来。只停留在表层体验,迟早陷入同质化。我们缺的,是能让人静下来、沉浸进去的场景。乡村需要文化内涵。”
“缺什么,补什么。”一场人才寻访与“文化植种”计划悄然启动。他们寻找的,不是泛泛的经营者,而是各垂直领域的“怪才”与“生活艺术家”。
00后曹姜毅便是其中之一。学金融出身,却选择回乡,与上百棵静默生长的鹿角蕨为伴。他的空间如微缩雨林,湿润空气中,蕨叶伸展如鹿角,也如雕塑。
“每一棵鹿角蕨都是独特的艺术品。培育,是科学与美学的交融。”身为深度爱好者,曹姜毅敏锐捕捉到“绿植美学”在都市年轻人中的风靡,“当时国内高端品种市场几乎是空白,我们正好切入。”
如今,他不仅运营这一空间,更通过线上拍卖,将东夏村培育的“绿色艺术品”发往全国。一个看似与乡村无关的产业,在田野间深深扎根。
丁伟看中的,正是这份“稀缺性”与“文化质感”。“想象一下,游客在村里喝了咖啡、吃了牛排,信步走进这样一处绿色空间——鹿角蕨所代表的生命力、艺术感与慢生活哲学,本身就在传递一种内容:乡村不仅可以满足物质需求,更能滋养精神,提供审美愉悦。”
不久后,一座由农用仓库改造、约900平方米的鹿角蕨育种中心即将落成。
变化,正在这片土地持续发生。自2022年以来,这个曾只有农田与老人的村庄,已累计接待游客8万人次。新业态激发了新老村民的创业热情,宅基地被重新激活,本地就业率显著提升,税收实现增长。
丁伟的探索仍在继续。“每一个新引入的业态,都要像一个有生命力的细胞:自己能够存活、生长,更能与乡村肌体产生化学反应,提升整个区域的文化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