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昌与同事们在签名岛区域维护现场秩序
一场顶级赛事的魅力,不仅在于竞技本身的精彩,更在于其背后经年累月的秩序与温度。对于闵行公安分局马桥派出所副所长朱其昌而言,这句话有着更真切地体会。
“头发是比从前稀疏了些,”他笑着调侃道。每年“十一”,他几乎从未缺席,从部队转业从警20年,他就与上海大师赛“共处”了20年。
今年,预计“上海大师赛”客流将创新高,闵行公安为此升级多项措施,比如设置“即停即走”停车区、启用无人机空中巡逻……科技不断赋能,手段日益更新,但摆在朱其昌面前的,始终是那道不变的考题——安全。这也是他用20年时间,不断回答、不断完善的目标。
从外围到核心
朱其昌干过交警、做过后勤、近6年在派出所,但始终围着“大师赛”安保工作“转”。
2006年,刚接触赛事安保时,身为交警的他主要工作是为观众“找车子”,那时候叫“上海大师杯”,朱其昌说,尽管当时的客流远不及如今,但短驳车接送、私家车分散停放的模式,让观众返程时找不到车辆的求助场景屡见不鲜,看似简单的指引工作,每天都很忙碌。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赛事也迎来蜕变。2009年赛事正式更名“上海大师赛”,客流也在“水涨船高”,安保策略持续迭代。大到元江路、昆阳路周边车辆如何疏通管理、有序停放,小到场馆区域蛇形通道、铁马如何摆放,都要一点点“抠细节”。如今,已经成熟的“内外联动疏导”“单向客流动线”“开合式过马路”等方案,都是在一次次实践中总结、提炼、优化而来的经验。
“当初觉得最累的活,现在看起来倒是轻松的。”朱其昌回忆,无论是当初参与交通疏导,还是在场馆核心区域保障,岗位在变,职责不变,核心仍是保障所有参赛运动员、观赛群众、工作人员的出入平安。
紧急与细致
有人说他很“幸福”,总能在赛事现场到处“闲逛”,还能“零距离”接触球星。然而只有他清楚,安保工作根本没有时间“看热闹”,他的注意力始终紧盯着人群异动,20年来一场完整的比赛都没看过。
他最关心的是“进场、出场、转场”的关键环节。朱其昌始终记得去年10月,由于临时变更球星的训练场地,意味着原先8号场的观众要转至隔壁的9号场。
消息刚公布,8号场的转场客流与赶来围观的球迷瞬间挤满了狭小的场地通道。
那天,朱其昌是第一个赶到的,他一边扯着嗓子通过对讲机呼叫增援,一边与现场的安保组成人墙,隔绝从一旁“冠军大道”试图进入9号场的客流,确保原先场地的观众顺利进场。
“当时情况紧急。”朱其昌至今仍心有余悸,指令都是瞬时下达的,没有太多考虑的时间。
多年安保经验让朱其昌对天气特别敏感,尤其是下雨天。雨水不仅带来不便,更打乱了原本的客流节奏。例如,“品牌专卖区”在雨天容易滞留人群,警方一般会采取“单向通行”“限流放行”的方式,“精细化”控制客流。
若赛事转移至中央场馆,由于赛程改变,日夜场转换时间就会被压缩,夜场观众急于入场避雨、日场观众尚未离场的“对冲”风险陡增。即便不少民警已经连续作战好几天,十分疲惫,但大家此时格外需要细致谨慎,冒雨疏导客流,全力保障安全有序。
以服务为根本
近些年,赛事从7天至12天,到如今整整两周,因此朱其昌守在这里的时间也在延长。每天,执勤警力有轮换,他一直都在。有一场比赛鏖战至凌晨2点,两盘“抢七”令人屏息,朱其昌与同事们连续执勤18小时。短暂休息几小时后,他又准时出现在备勤点,迎接新一天的挑战。
在他看来,这些都不算苦,真正难的是把握安保的“分寸感”。既要保障活动的安全有序,又不能扫了观众的兴致,朱其昌指着场馆地图说,他形容“大师赛”的每时每刻就是“大活动”套“小活动”,这里签名岛球星在互动,那里限量版网球周边要抢购,训练场地又有“头号种子”在练习。本届“大师赛”还将重启“一球致胜”活动,届时有不少业余球员将一展球技,吸引大量网球爱好者打卡围观,林林总总的活动都要民警带着“服务意识”开展工作。
前些年,有位“铁杆”球迷一早就候在现场,由于长时间未饮水和进食,突发疾病晕倒,朱其昌迅速冲上看台,指挥观众让出空间,一边呼叫救援一边照顾患者,冷静应对突发状况,直到将患者送上救护车,他才离开。
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他们帮助“马大哈”观众找回丢失的笔记本电脑,不到半小时就帮“网球发烧友”找回走散的孩子……“有问题就找穿荧绿色反光背心的民警。”一名资深球迷说道,赛事期间,考验的是上海警察的形象,更是见证这座超大型城市的平安底色。
20年来,安保团队里不仅有朱其昌,还有交管支队副支队长夏新平……他们共同见证了一场国际赛事与一座城市的共同成长,也守护了无数个因网球而热烈的时刻。当被问及有什么心愿时,他笑了笑说:“我希望有一天,所有安保人员能和赛事冠军一起合张影。”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见证——见证荣誉背后,每一份默默无闻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