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收益型保险再添新军。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健康保险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阶段性目标。其中提到,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
这意味着分红型健康险时隔22年后再度回归市场。随着低利率持续和外部环境变化,我国人身险产品结构转型正在纵深推进。
分红型健康险回归
早在2003年前后,分红型重疾险因兼具“保障+分红”,一度成为我国当时保险市场主力险种之一。
但是,彼时正值我国重疾险发展初期,叠加分红设计后的分红型重疾险销售乱象频出,销售误导频发。另一方面,重疾险管理复杂,加上分红因素之后管理难度更大,对保险公司风险控制带来严峻挑战。
2003年5月,原保监会印发《个人分红保险精算规定》,其中规定,分红保险可以采取终身寿险、两全保险或年金保险的形式。保险公司不得将其他产品形式设计为分红保险。此后,分红型重疾险逐步停止销售。
本次分红型长期健康险回归市场,是监管部门有序引导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进一步激发健康险市场增长潜力的重要举措。
东吴证券分析认为,2003年原保监会发文叫停分红型重疾险产品,此后只能设计为传统险。在预定利率连续下调的背景下,重新引导分红型健康险有序回归市场,将有助于提升产品吸引力,进一步激发健康险市场增长潜力。
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的回归也契合浮动收益型保险的发展趋势。202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提升健康保险服务保障水平”“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
浮动收益型保险是相对于普通型保险而言的。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采用固定收益设计,预定利率写入合同,收益稳定但缺乏弹性。浮动收益型保险的保底收益较普通型产品相对较低,但同时提供浮动收益,是应对低利率周期的有效利器。目前我国浮动收益保险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红型保险、万能型保险和投连型保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
传统长期健康险往往采用固定收益形式,即使有分红功能的重疾险,也是在分红险主险的基础上附加重疾险。未来分红健康险作为主险后,健康险本身的利源结构可以进一步拓宽,有利于更好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
据悉,下一步,监管部门将加快研究出台浮动收益型健康保险等配套业务细则,督促各保险公司落实《意见》要求,丰富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健康保障的需求。
人身险转型纵深推进
推动分红型长期健康险回归,是我国推动健康保险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一环。《意见》还提出,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支持开展个人账户式长期医疗保险业务,加快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推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发展等。
推动健康保险发展,则是我国人身保险产品新一轮转型的必要举措。随着利率下行,我国人身险产品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浮动收益型保险成为当前保险行业产品转型的重要方向。
过去6年间,我国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已从4.025%一路下调至2.0%,且下调步伐明显加快。2025年9月1日起,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正式进入“2.0%时代”。其中,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2.0%,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1.75%,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为1.0%。
最新的一轮人身险预定利率下调中,与以往不同,此次预定利率调整采取了不对称下调,分红险预定利率下调幅度相对较小,反映出保险行业探索在市场和稳健之间取得平衡。
据保险公司测算,2%的预定利率是银保和个险产品销售的临界点,低于这个点,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销售压力就会比较大,向浮动收益型保险转型是必然趋势。
今年来,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浮动收益型产品尤其是分红险占比,已成为行业共识。
例如,上半年,中国人寿个险渠道大力推动浮动收益型产品发展,分红险实现快速增长,占个险渠道首年期交保费比重超50%,成为新单保费的重要支撑。中国太保寿险上半年分红险新保期缴规模保费大幅增长,新保期缴中分红险占比提升至42.5%,其中代理人渠道新保期缴中分红险占比达51.0%。
招商信诺人寿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常颖近日在演讲中表示,中国寿险行业已进入利差损的风险化解攻坚期,行业必须共同面对这一挑战。近年来,公司主要推动“严格控制负债成本”和“分红险全面转型”两大战略调整,并看好健康险市场前景,向着“大健康战略”方向坚定迈进,持续在利差损阴影下探索寿险业高质量、差异化增长路径。
在利率周期转换中,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来应对外部影响和冲击,也是全球保险业的普遍做法之一。
据东吴证券研报,从海外市场人身险转型经验看,参考日本经验,在日本险企经历利率下行时,开始向死差转型,于是人身险产品由传统储蓄类产品转向保障类产品。参考美国经验,在21世纪初美国利率快速下降的阶段,美国人身险行业负债结构中独立账户的占比由2002年的28%快速提高至2007年的38%,这说明美国险企在利率下行时期通过销售投资连结险、变额年金等由客户承担利差风险的产品向客户转移负债成本,险企则由利差益转向费差益。
市场分析认为,分红险预计将为行业全年保费收入贡献主要增速,同时在监管持续引导和险企主动性转型下,人身险公司负债成本有望逐步下降。另一方面,预计随着未来分红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叠加新会计准则实施,有利于提升险企对于权益类资产配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