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珊
集装箱桥吊昼夜运转,万吨巨轮有序靠泊……港口的忙碌景象,是中国外贸“韧”劲十足的生动注脚。中国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8月份,中国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20.3亿吨,同比增长4.4%,其中内、外贸吞吐量分别增长5.2%和2.7%;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3亿标箱,同比增长6.3%,其中内、外贸吞吐量分别增长3.2%和8.4%。
今年以来,港口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较快,内外贸各主要指标总体保持平稳增长。笔者认为,这折射出外贸形势持续向好,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外贸“朋友圈”扩容,贸易抗风险能力提升。
在全球贸易格局调整中,中国外贸逐渐打破单一市场依赖。2025年上半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航线集装箱吞吐量达3428万标箱,同比上升23.7%。今年前8个月我国对东盟、欧盟、非洲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均实现增长,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增长5.4%,占我国进出口总值比例提升至51.7%。
贸易伙伴的多元化,有效增强了我国外贸的抗风险能力,也为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二,技术赋能制造升级,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大幅提升港口效率。
中国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和在建的自动化码头数量均居世界首位,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自动化码头设计、建造、运营的全链条关键技术。自动化码头集装箱作业效率的世界纪录持续由中国港口创造和保持。其中,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于今年5月份第13次刷新世界纪录,已达到62.62自然箱/小时;上海港亦于近期创下单昼夜集装箱吞吐量新高,达172395标准箱。
第三,新业态塑造新优势,外贸竞争力越来越足。
港口出口货物从传统的农产品、轻工纺织等低附加值产品,转向以精密仪器、高端机械设备、电动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今年上半年,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9.5%,占出口总值的60%。其中,代表新质生产力的高端装备同比增长超两成,“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产品则实现同比增长12.7%。
从上述三方面不难看出,中国外贸韧性十足,这不仅得益于主管部门的战略远见,也有赖于市场主体活力的充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