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10-09 00:53:00 股吧网页版
诺奖宣布后,获奖人“失联”启示:追求科学之光,亦勿忘生活之美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10月6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当全世界都在寻找新科诺奖得主之一的弗雷德·拉姆斯德尔时,他正在美国爱达荷州的偏远山区徒步旅行,远离尘嚣,过着“最好的生活”。

  与此同时,跟他一起获奖的玛丽·E·布伦科看到瑞典的来电号码,直接当作垃圾电话拒接。直到丈夫告诉她获奖消息,布伦科还以为是恶作剧,说:“别傻了!”

CFF20LXzkOzlGYeQAoKuODQTncic1MRBiaRAWPWk81qUt4EMoxPApnibnSNo10Kb8oVgEnT829TqYwWkDeRECBRNQ.jpg

三名科学家因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贡献获得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华社记者彭子洋摄

  面对这样的科学家,诺贝尔委员会秘书长不得不幽默地表示:“我请求他们,如果有机会,请给我回电话。”

  这些有趣、温馨的瞬间,让严肃的诺贝尔奖增添了浓浓的人情味。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顶尖的科学家,也有着非常真实和可爱的一面,同时也折射出一个深刻的话题:科学家应如何平衡科研与生活?

  毫无疑问,科研是一场探索未知的漫长征程,需要研究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给外界一个刻板印象,科学家就是要废寝忘食、穷经皓首,就是要“板凳要坐十年冷”,就是要“两耳不闻窗外事”。这种过度工作文化也常常被美化,成为赞美科学家的某种标配。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获奖者,为了揭示外周免疫耐受的机制,也的确耗费了多年心血。坂口志文从1995年做出第一个关键发现,到最终阐明完整的免疫调控机制,历经十余年的艰辛努力。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也在寻找致病突变基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最终才确定了“Foxp3基因”这一关键遗传“开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疑需要长年累月投入,忍受无数次失败挫折,才能迎来成功曙光。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要过苦行僧一样“暗无天日”的生活。拉姆斯德尔的选择,就打破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可能。

  据悉,这位科学家长期秉持“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每年都会抽出时间进行野外徒步。此次他选择的路线,位于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预计将持续数周。这表明,他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之余,保有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习惯不是对科研的背离,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科研智慧。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当大脑处于放松状态,如漫步自然中时,默认模式网络会被激活,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和突发灵感。因此很多时候,离开实验室不是研究的中断,而是科学精神的延伸。爱因斯坦就说过,他最好的想法是在散步甚至海上航行时产生的。

  更重要的是,科学家也是“人”,需要人间烟火,需要亲近自然,需要情感链接,需要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科研是他们热爱并为之奋斗的事业,但生活中的其他美好事物同样不可或缺。平衡科研与生活,有助于科学家身心健康、人格完整和精神自由,有助于塑造健康积极的科研文化,有助于保障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有一个有趣的灵魂。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爱拉小提琴,尽管他的姿势非常不专业,还以跟不上音乐节奏而著称;另一位诺奖得主理查德·费曼,在物理学界如同摇滚明星般存在,他的“十项全能”包括演奏桑巴鼓、举办自己的画展、破译玛雅文明的象形文字、研究如何撬开保险柜的锁,甚至还组建了一个乐队;华裔诺奖得主朱棣文则厨艺精湛,被同事戏称为“诺贝尔级的大厨”这些科学家的生活选择,展现的是一种完整的生命状态。在他们的世界里,科学成就与个人生活并非对立,而是相互滋养。

  近年来,国内科学界常常传来令人扼腕痛心的消息,正值科研黄金年龄的学者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今年比较典型的两例,一是3月5日,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储氢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刘永锋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逝世,年仅48岁;二是9月21日,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胡大乔在给新生上课时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3岁。他们都长期承受着科研项目压力,经常熬夜加班,生活的美好成为一种奢侈。

  不只科学界,企业界也常有这样的悲剧发生。2025年的最新一例是10月3日,港股上市公司越疆科技(HK02432)副总裁曾宇在上海出差期间,突发脑血管瘤破裂离世,年仅49岁。据报道,曾宇早已体检发现高血压和颈动脉斑块,但因为工作繁忙一直拖延治疗。再往前半个月,9月18日,知名连锁餐饮品牌云海肴联合创始人赵晗因突发心梗去世,年仅40岁。家属透露,赵晗因忙于应对新冠疫情后餐饮业复苏压力,连续三年未做全面体检。

  这些悲剧的发生,不管是科学家或学者,还是企业家或高管,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事业的执着,但也给科学界和企业界敲响了警钟。毕竟,离开了生活的事业,是不完整的。事业的价值在于可持续地创造,而非以生命为代价的冲刺。不管是追求科学价值,还是商业价值,都需要培植生命的根基,呵护生活的美好。

  拉姆斯德尔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科研与生活的平衡之道,也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启示,即在追寻科学之光以及商业之光的道路上,亦勿忘生活之美。当然,这一切背后还需要一个更加健康的科研机制和市场机制,去构建一种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和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商业文明。

  每经评论员|付克友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