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沉浸式感受红色传承、自然风光、历史韵味与文化魅力,文旅从业者马不停蹄紧抓 “双节”长假机遇,各地文旅部门花式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国庆中秋“双节”假期,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流动的中国释放着文旅消费热力。
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由于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长达8天,结合拼假,远途旅行和深度体验大受青睐。同时,游客的错峰游玩节奏调整也延长了文旅热度、带动了夜间消费活力。值得关注的是,“情绪价值”与“体验感”正成为文旅产品和服务比拼中的关键词。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游客的消费选择,正越来越清晰地体现“为情绪买单、为体验付费”这一价值认同。
国内游多点开花
“和家人二刷库木塔格沙漠!新疆的美景来一万次也不会腻!”四川游客薇薇10月8日在社交媒体记录下刚刚结束的新疆之行。
在线旅游平台携程提供的数据显示,国庆中秋长假期间,该平台上新疆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31%。天山天池、赛里木湖、世界魔鬼城、刀郎部落、江布拉克是当地热门景区,客源地主要为北京、上海、成都、深圳、广州等。
携程发布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旅游报告》显示,在目的地选择上,长线深度游成为明显趋势。在该平台上,北京、成都、上海、西安、重庆、武汉、广州、青岛、南京和杭州上榜国内热门长途游目的地前十名。乌鲁木齐、呼和浩特、拉萨等地整体订单量同比增幅接近30%。
从出行偏好来看,记者注意到,当下,游客对于“错峰游”“分段游”有了更多需求。伴随着人们出行节奏的调整,夜游经济蓬勃发展。数据显示,假期中,“夜游”在携程平台上的搜索热度环比增幅超200%。
以湖北为例,记者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湖北全省11个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夜间消费集聚区、50余个省级夜间消费地区和重点不夜城开展相关活动260余场。其中,荆州古城打造“一区一品”夜游体系——东门片区《楚望台》灯光秀、无人机表演,老南门集市特色美食与文创产品,北门“入城仪式”沉浸剧再现三国场景,构建了集观演、美食、购物、互动于一体的夜游消费体系。
基于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尽管假期进入尾声,湖北当地文旅市场仍热度不减。截至10月7日,湖北全省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862.27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13.85%;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73.17%,较2024年同期增长6.8个百分点。
跨境游热度攀升
除了国内旅游,中秋和国庆的8天假期还促进了国内消费者出境游需求释放。同程旅行数据显示,从同程旅行度假门店渠道来看,国庆中秋假期,出境长线跟团游同比增长近1倍,明显高于出境短线跟团游。非一线城市用户预订的欧洲跟团游产品同比增长超过140%,预订的美洲跟团游产品同比增长超过32%。
从客源结构来看,年轻群体和亲子家庭成为假期出境游的主力人群。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节日期间购买出境机票的用户中,23岁至30岁的群体占比达39%;31岁至40岁的用户占比达30%。
另一方面,入境游也有所升温。长假期间,在位于四川成都的一家川剧院,记者注意到,等候入场观看演出的观众队伍中不乏外国游客的身影。
据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介绍: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成都全市共接待游客2862.3万人次,同比增长5.3%(按可比口径,下同);旅游总花费293.5亿元,同比增长13.4%;人均旅游消费1025.3元,同比增长7.7%。其中,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长32%,来自韩国、印尼、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客流量位居前列。
“慢下来,住下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伴随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情绪价值”与“体验感”正成为文旅产品和服务比拼中的关键词。
祥源文旅董事长王衡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过去十年,中国文旅行业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结构性跨越。在需求端,游客需求从“看山看水”的打卡式观光全面转向“慢下来,住下来”的深度休闲度假,情绪价值成为影响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在供给端,行业竞争逻辑从单纯依赖资源禀赋,升级为以“文化IP+科技”为核心的内容创新。在模式层面,企业竞争维度从单一景区的资产维护与基础服务,拓展至“投、研、建、运”全链路服务能力,推动行业加速从“目的地建造”向“文旅产业服务”进化。
“近年来国庆假期旅游市场呈现出三大变化趋势:一是相较于过去的观光打卡式旅游,人们更注重对目的地的深度体验;二是随着新技术的迭代,智慧旅游趋势愈发明显;三是伴随着旅游出行人次规模的增长,国内旅游市场多点开花,旅游正成为美好生活的刚需。此外,伴随着年轻群体的成长,当下出境游的玩法也日趋多元。”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文创IP在情绪价值的延续上也展现出巨大潜力。
王衡告诉记者,旅游伴手礼在近年来实现了从“地标贴标”的同质化产品向“文化内核+现代审美”文创载体的升级。未来,“IP产业化”将为旅游伴手礼打开更大的增长空间。目前,祥源文旅正积极推进茶文化体验中心建设,开发“茶园+景区”专线,推动游客从单纯购买伴手礼向沉浸式体验茶文化转变,实现“文创—体验—传播”的价值延伸。
中青旅首席品牌官徐晓磊也非常看好城市礼物的发展潜力。他认为,文化创意类产品有望成为文旅行业的新增长点,尤其关注富有科技感、极致创意、提供情绪满足并符合新媒体营销规律的产品的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