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从景德镇“鸡排哥”的吆喝声,到长春限定款背包的排队热潮,再到北京欢乐谷的机甲快闪……一个个流量IP与网红景点,正成为引爆文旅消费的新引擎。有专家分析,游客为一份情绪价值奔赴远方,城市也借创意与体验收获可观人气与收入,旅游消费正由“到点打卡”转向“深度文化体验”。
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国庆中秋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7%。10月1日至7日,商务部重点监测的78个步行街(商圈)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8.8%和6.0%。
流量IP点燃文旅新引擎
“做你的!做完你的做你的!”国庆假期前夕,鸡排摊主李俊永因为独具特色的“招呼声”和经营“原则”在网络走红,被网友称为“鸡排主理人”“景德镇鸡排哥”。“鸡排哥”的走红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景德镇游玩。美团旅行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景德镇文旅预订量同比上涨15%,其中20岁至30岁年轻人占比达50%。
与此同时,吉林长春的街头巷尾兴起了一股抢购“长春”限定款背包的风潮。据悉,这款“长春”背包是长春文旅与兰知春序联合推出的限量款城市主题帆布包,由董宇辉团队参与设计,背包也吸引不少游客来长春打卡。
“文旅市场的情绪消费是近几年来持续呈现的特征。包括很多的网红城市、网红景点,相同特点就是提供情绪价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对上证报记者表示。
在北京欢乐谷,一座“狄奥”大型机甲雕塑“圈粉”不少。据了解,这是52TOYS旗下原创变形机甲系列“猛兽匣”的大型线下快闪店。52TOYS相关负责人对上证报记者表示:“此次携手主题乐园欢乐谷,围绕‘IP+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是一次成功尝试,未来将持续探索多元形式的IP线下体验,为年轻消费者带来更多乐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孙瑾对上证报记者表示,让互联网“流量”变“留量”,关键在于供需两端的平衡和适应性调整,引导游客从“打卡拍照”转向“深度体验”,鼓励参与研学、体育、家庭、游戏等多元项目,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文旅+”激活消费新动能
长假期间,各地还通过“文旅+演艺”“文旅+科技”“文旅+美食”等模式,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文旅融合正不断催生新业态,并通过“旅游+”跨界模式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跟着演出去旅行”在假期持续火热,北京、广州、西安等地举办多场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2025北京大运河音乐节开唱,众多歌手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轮番登台;广州首部沉浸互动轻粤剧《公主驾到!》在广州市文化馆曲艺园限时上演。
数据显示,北京市举办营业性演出2497场,观众约67万人次,实现票房收入约2.18亿元,同比增长约118%。
多地以“文旅+科技”活动吸引游客观光。位于北京亦庄的机器人主题餐厅和机器人4S店内,迎宾接待、调制饮品、送餐服务均是由机器人完成。在深圳龙岗的机器人主题街区,有机器人巡游、人机互动游戏、零部件DIY体验等环节。
“科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也在催生新业态。AI导游、数字人讲解、AR互动等技术手段,使传统节庆焕发新活力。”孙瑾说。
除了好看和好玩,长假期间,全国多地还举办了特色美食活动,如大连汉堡节、邯郸“邯郸味道”美食消费周、中山美食文化周等。
美团文旅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受多元需求和优质新型供给驱动,文旅市场展现出强劲活力。今年节后的出游热度较去年同期显著提升,意味着假期的带动效应更持久,为“吃住行游购娱”深度旅游提供了更多可能。
政策效应持续释放
“双节”假期,出境游和入境游市场同样火热。在社交平台上,“挪威2万人口小岛因中国游客堵车”“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放假了”等话题登上热搜。
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国内用户预订了境外4588个城市的酒店,预订量最高的国家包括日本、泰国、韩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入境游方面,韩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游客来中国游玩热度高。从增幅来看,蒙古国游客增幅最快,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逾9倍,荷兰增逾7倍。
国内多地还在假期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例如:海口发放总额达1350万元消费券,其中1000万元用于旅游消费;南昌启动“悦享金秋·乐购洪城”消费季,投入1300万元,发放5.2万张消费券,覆盖百货、家电、餐饮三大板块;大连发放1500万元消费券,包括1000万元百货券和500万元餐饮券。
“消费券的发放覆盖吃、住、行、游、购、娱等更多行业和领域,充分调动旅游目的地绝大多数企业的积极性,激发旅游者的消费潜力。”吴丽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