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刘中扬
近日,有媒体回访去年末爆火的湖南怀化理发师晓华,今年国庆期间,理发店已没了拥堵的人潮,不过依然要取号排队。曾为疏导客流增设的20多个特色小吃摊位和非遗摊位已全数撤离。晓华表示:“我已经做好了随时退热的准备。”
流量的“浪花”往往今天这朵高扬,明天那朵便归于平静。当热度退去之后,曾经的草根网红们现在怎么样了?“炒粉姐”唐应还在颠锅炒粉,南京韩老太的“手冲咖啡”小店依然在营业,淄博炒锅饼“假笑哥”的摊位前时不时还会排队。总体来说,是回归有序忙碌或较为冷清的常态。
对此,有不少网友觉得,这些天南海北的小摊小店主,是“莫名其妙地火了之后又消失了”。当媒体、公众将视线移开,热度不再的角落,会被庞杂的信息流刷新覆盖,但摘去网络标签,这些人并没有消失,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如今每天被一二十个镜头对准的“鸡排哥”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展现出的依然是“真实的一种生活和工作状态”。只要情绪价值或好手艺依然在,那么流量之后,他们只是从“听得懂话的理发师”回归到“小区附近她头发剪得最好”,从“鸡排主理人”回归到“我放学要去买他家的鸡排来吃” 。
职业的底色是生计,主动或被动地接住流量,是渴望更好地生活。生活的重量远超流量之上,重复琐碎的日常、沉寂冷清的状态,是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回归普通人的他们,依然要面对沉甸甸的生存压力。一时的走红多少有运气的成分,但长期沉淀下来的好手艺与好心态不会辜负一个认真谋生的人。守得住与消费者打交道的真实生活,便守得住初心与平常心。
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娱乐化了“晓华们”的生活,但没有一种热度能彻底颠覆生活的本质:脚踏实地终有收获,空中楼阁定会倒塌。算法与大数据时代,流量池里没有“局外人”,如何看待、辨别、善用流量,是整个社会的必修课。对于流量,不必神化,也不必轻视,应在周期性的大浪淘沙中,看到真正在发光的东西:可以是快乐,可以是勤劳,可以是乐观。让“晓华们”在公众的精神世界里留下美好印记,流量便不是一阵喧嚣骚动的风,而是一场显山露水的雨,冲刷出最真实且珍贵的东西。
【责任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