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庆大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也是四季度的第一个工作日。2025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三。还有不到三个月,就将迎来崭新的2026年。今年前三季度的国内车市,可谓跌宕起伏。年初猖獗的内卷式“恶性竞争”,开始逐步得到遏制。疯狂的价格大战、低价竞销,也被强迫刹车。虽然9月份的汽车销量统计还没有出炉,但从各大车企公布的销量来看,今年的车市“金九银十”成色十足。今年前三个季度汽车销售总量(含出口),预计将创出历史新高。

据相关统计,今年前8个月汽车销量,无论整体销量还是国内销量,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9月份则延续这一趋势。四季度既有“金九银十”下半场,还有年底的翘尾巴因素。再加上新能源汽车车购税优惠明年缩水。这些因素都会带动四季度车市向好。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有力推动了汽车销售。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为消费者直接节省至少数千元购车成本。多地推出以旧换新补贴,老旧车置换新车优惠,限购城市增加指标配额、放宽新能源车准入,这些举措释放了增量空间。这些让利措施,有效降低了购车门槛,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汽车供应链体系的全面复苏,为车企产能爬坡提供了坚实保障。经历过去两年的芯片短缺阵痛后,国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完成战略调整,关键元器件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推进。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的动态库存预警机制,使得生产计划能够更灵活地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目前主流车企芯片供应满足率已提升至95%以上,电池级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也回归理性区间。这种供需关系的改善,不仅体现在交付周期的缩短上,更重要的是让车企有能力推出更具竞争力的配置版本,通过“加量不加价”的策略吸引消费者。

产品矩阵的迭代升级,正在重塑消费者的选择逻辑。新能源赛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纯电车型续航突破700公里成为标配,超充技术实现“充电五分钟续航百公里”;插混车型凭借可油可电的优势覆盖更多应用场景;增程式电动车则以无续航焦虑的特性开辟细分市场。传统燃油车领域同样不甘示弱,搭载最新混动系统的车型实现动力性能与燃油经济性的完美平衡。 消费心理的预期转变,构成了支撑车市走强的隐性支柱。经历三年疫情洗礼后,公众对出行方式的认知发生深刻变化,私家车从可选消费品转变为刚需载体。年轻消费群体展现出独特的消费特征:他们更注重车辆的设计美学与社交属性,愿意为个性化功能支付溢价;家庭用户则将安全性和空间实用性放在首位,七座MPV和中大型SUV成为换购首选。 虽然国内总体消费不振,但汽车市场成为一个特例。中国车市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和不断提升的消费能力,依然保持着全球罕见的增长速度。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尚未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至少还有五年以上的增量窗口期。

展望四季度,国庆黄金周、双十一购物节等传统销售旺季,叠加年底的翘尾巴因素,国内车市将迎来年内最后一个爆发窗口。各大汽车品牌仅9月份就推出50多款全新或年度车型,其中绝大多数是新能源车型,力争四季度取得更好的成绩。从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购税的政策,将调整为减半征税。这一政策将促使许多计划明年购车的消费者提前购车,从而拉动四季度销量的增长。有分析认为,过去几年中国汽车销量增长,主要得益于出口快速增长,国内销量还没有达到2017年的高点。2025年有可能打破这一魔咒。(完)
原文标题 : 一锤定音 | 四季度车市展望:继续增长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