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珍
国庆小长假是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今年国庆合并中秋形成8天假期,在政策刺激与消费需求释放下,出行热度创新高,文旅消费稳健复苏。与此同时,“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拉动假日经济的新引擎。
出行热度迈上新台阶
今年国庆合并中秋假期共8天,较去年国庆假期多1天,得益于假期延长与政策刺激的协同作用,今年“十一”假期的出行热度迈上新台阶。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10月1日至8日,累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24.32亿人次,日均3.04亿人次,比2024年国庆假期7天日均人次增长6.2%。
假日期间,全国各省市景区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回升。假期前3日,福建、吉林省重点监测景区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分别增长21.3%、16%;10月1-4日,四川省18家5A级景区游客人数、门票收入同比增长7.4%、3.5%;10月1日-8日,江苏全省接待国内游客6075.15万人次,游客总花费644.93亿元,日均分别增长8.9%和8.3%。
从旅游目的地来看,小众县城热度提升,文旅融合亦带动更多主题游。美团数据显示,国庆首日,县域旅游消费预订单量同比增长51%,浙江松阳、云南腾冲、贵州肇兴侗寨等兼具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的小众目的地搜索量同比翻倍,网剧《边水往事》令西双版纳搜索量飙升244%。
另外,“十一”期间出入境游人次增速高于国内旅游。携程数据显示,国庆出境游签证服务预定同比增长近30%,中国游客目的地超过全球3000个城市,比今年“五一”增加近1200个城市。免签政策推动下入境游亦延续较强增速,去哪儿数据显示,10月1日平台上在国内乘坐飞机的外国旅客数量同比增长超四成。
政策助力文旅消费稳健复苏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5年国庆中秋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按日均算,分别较2024年国庆假日增长1.8%、1.0%。
国庆假期前,各地政府推出一系列优惠举措,为文旅消费添力。9月25日,为期一个月的2025年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活动正式启动,消费月期间各地围绕观演赏剧、游历山河、中秋团圆、文化体验、红色旅游、大国重器、时代风采等热点,举办超2.9万场次文旅活动,发放超4.8亿元消费补贴,加强文旅与餐饮、住宿、零售、体育、健康等方面联动互促。
在各省份中,河南省表现尤为突出,从9月26日开始分四轮发放1.1亿元通用消费券,覆盖百货、餐饮、酒店、文旅等多个领域,本地与外地游客均可申领使用,使用期限至10月8日;此外,河南省还开展“引客入豫”行动,对组织游客以专列、包机形式来豫旅游的旅行社分别给予3.5万元/列次、6.5万元/架次的奖励。
零售消费端,商务部监测显示,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2.7%。10月1日至7日,商务部重点监测的78个步行街(商圈)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8.8%和6.0%。
绿色、智能、国潮消费亮点突出。商务部监测的主要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节日期间绿色有机食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7.9%,智能家居产品同比增长14.3%,国潮服装同比增长14.1%。商家推出的低油、低糖月饼受到消费者青睐。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鹏对界面新闻表示,国庆中秋双节消费市场呈现出稳健复苏与结构升级并行的积极态势。在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与经营主体创新供给的双重驱动下,消费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传统消费领域通过品质化、场景化升级焕发新机,绿色健康、智能科技、文化体验等新兴消费需求加速崛起,反映出居民消费从‘量’的满足向‘质’的提升的深刻转变。另一方面,消费市场与产业升级形成良性互动,国货品牌、智能产品等领域的创新供给,既满足了多元化消费需求,也推动了产业链向高端延伸。”王鹏说。
“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新风尚
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持续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品牌活动。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中国网球公开赛、WTT大满贯、上海赛艇公开赛、武汉网球公开赛等国际高水平赛事陆续开赛,观赛旅游成为假期新热点。
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国庆文旅消费月期间,全国举办各类文体旅融合活动超2.9万场,其中“观赛+旅游”“参赛+旅游”类项目占比达43%,较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多家旅游平台数据表明,假期体育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增幅达120%,人均消费金额突破2500元,显示出体育旅游正从小众体验向大众消费转变,成为假日经济不可或缺的增长极。
业内人士指出,体育产业正从单一场馆服务向“体育+健康”、“体育+文化”、“体育+科技”等融合生态转变,未来需进一步打通产业链条,完善政策支持,推动体育消费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线下演出市场也持续火爆。虎鲸文娱发布的《2025国庆假期文娱消费报告》显示,10月1日至6日,国内演出项目总数超3100个、近1.5万场次,总观演人次达194万,同比增长39.5%。音乐节、演唱会是增长最快的品类,观演人次分别同比增长66.6%和39.7%。
线下演出市场呈现“下沉化”的特征。假期前6日,三四五线城市演出总场次同比增长34.1%,总票房同比上升86.6%。其中,宝鸡、马鞍山、泸州、日照、郴州演出数量增速显著。业内人士指出,以往大型演出多集中在头部城市,如今越来越多的演出机构开始布局下沉市场,让更多观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质量的演出。
此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小众演出。虎鲸文娱的报告显示,以话剧和脱口秀为代表的剧场类演出票房同比增长16.8%,Livehouse演出票房同比增长16%以上。
地产消费分化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对界面新闻表示,今年国庆黄金周楼市数据呈现显著分化格局,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新房成交逆势增长,政策精准激活的改善型需求集中释放;但30大中城市整体成交未达预期,线上找房热度与二手房成交同比大幅下滑,折射出市场信心修复仍需时日。
据58安居客研究院统计,30大中城市新房日均成交671套,与去年同期持平,未能延续核心城市的增长势头。二手房方面,重点15城日均成交250套,同比大跌38%,线上找房热度环比下降1%、同比下降20%,咨询量同比降幅达31%。
张波表示,这一方面源于节假日对二手房带看的天然分流,特别是今年放假的周期更长,出行旅游需求压制了线下看房;另一方面则反映市场信心仍显不足,买方观望情绪有所上涨,部分城市二手房挂牌量持续高企与成交低迷形成鲜明反差。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界面新闻表示,今年十一假期出游人数较多,各地景区、商圈人满为患,对楼市的关注度下降,这是国庆楼市下滑的重要原因。此外,去年政府大力度救市,高基数影响今年国庆同比变化。
张波认为,四季度房地产政策仍有加码的空间。他表示,从供给端看,“专项债收购商品房改保障房” 政策或从试点向更多城市推广,既能消化存量库存,又能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从需求侧看,一线城市有望进一步放宽非核心区限购,打通置换链条。此外,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LPR)有望在年底前下调,进一步降低购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