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0月31日,星星充电母公司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帮能源”)在江苏证监局完成上市辅导备案,正式启动A股IPO进程,搅动充电桩行业神经。然而,九个月过去,这场备受瞩目的上市之旅却陷入沉寂,证监会官网再无进一步消息更新。
按照中国证监会规定,上市辅导期原则上不少于三个月,而常规情况下企业若基础良好,A股上市辅导通常为三到六个月。
这场漫长的等待背后,是万帮能源在资本市场上的第三次尝试。
一波三折的IPO之路
万帮能源的上市征程堪称一波三折。
早在2020年9月,该公司就曾与国泰君安证券签署IPO辅导协议,并于当年10月在江苏证监局进行了辅导备案。
彼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有限,市场处于跑马圈地初期,核心需求是基础慢充服务。充电桩行业普遍深陷前期投入巨大、回报周期漫长的亏损泥潭,行业龙头特来电正依托母公司的强力支持,以近乎不计短期回报的方式,加速扩张其充电网络规模。
在这个市场想象力不足、盈利模式备受质疑的背景下,尽管创始人邵丹薇宣称公司是“唯一持续盈利的充电企业”,但缺乏有力财务数据支撑,首次尝试最终以悄然撤回备案告终。
2024年初,市场再次传出万帮能源的资本动向——这一次,公司瞄准了香港资本市场。据多家媒体报道,星星充电计划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预计集资约5亿美元(约39亿港元),并寻求约50亿美元的估值。报道称公司已聘请中金、摩根大通、招银国际及国泰君安等投行参与香港IPO工作。
然而此时行业焦点已发生剧变。超充和液冷技术成为竞争新高地,宁德时代、华为等科技巨头携强大研发与品牌优势强势入场。同时,行业集中化与“充储放”一体化成为显著趋势,用户需求从单一充电向综合服务平台迁移,朗新科技旗下“新电途”等聚合平台快速抢占用户心智。万帮能源虽拥有自营桩网络优势,却面临平台生态竞争和技术声量挤压的双重压力,叠加彼时港股市场低迷,第二次IPO尝试同样无疾而终。
2024年10月底,万帮能源第三次叩响资本市场大门,转向A股市场。此时行业整合加速,头部效应凸显。截至2024年9月,公司坐拥58.4万台公共充电桩,市占率17.54%稳居行业第二,在私人桩领域更以超90%的份额形成统治级优势。
但一个根本性转变已然完成:市场彻底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用户选择空前丰富,对价格、服务体验和功能多样性要求更高。
如今辅导期远超常规,却杳无音信。资本市场对其在激烈竞争下能否维持“持续盈利”的深度疑虑,以及自2021年5月B轮融资后长达四年多再无新资金注入的现状,成为当前IPO进程迷雾重重的关键症结。
充电桩巨头的市场底气
尽管IPO进程迷雾重重,星星充电在市场上的表现却可圈可点。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4年9月,星星充电运营的公共充电桩数量达58.4万台,市占率达17.54%,仅次于特来电,位居行业第二。在私人充电桩领域,星星充电的优势更为明显,市占率高达90%以上。其充电桩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超过2000个县(区),年充电量超过100亿度。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显示,星星充电估值高达180亿元,位列全球第422位。
技术实力是星星充电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充电领域核心国标制定单位和IEC国际标准的中方代表,星星充电深度参与了国内所有充电标准的起草,确立了行业技术话语权。公司对技术研发投入前瞻,2017年即布局超充技术,2018年便实现与豪华车企合作量产。今年4月推出的“超充液冷2.0”产品,全系聚合功率池能力提升至10兆瓦(MW),双枪输出电流高达2400A,启动时间缩短至3秒,并创新性地整合虚拟电厂技术,为充电站开辟了电费之外的全新收益模式,是其应对超充竞争的王牌。
公司的崛起离不开创始人邵丹薇的战略眼光与团队执行力。金融与工商管理专业出身的邵丹薇,在2014年敏锐捕捉新能源汽车风口,带领团队二次创业创立星星充电。创立之初便确立了独特的“土地模式”战略——强调深耕细作、厚积薄发,依靠核心能力而非单纯资本驱动赢得市场,目标直指平台型充电运营商。其集设备研发制造与网络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垂直整合”模式,形成了显著的资产型运营商特色和先发壁垒。
当前,公司战略正从充电服务向更广阔的能源生态跃迁。今年6月底推出的“三网融合平台”及“太乙交易系统”,深度整合智能充电网、场景微电网与虚拟电厂运营网,标志着其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的决心,意图覆盖多元能源场景,开辟新增长曲线。
买方市场下的生死突围
拥有规模网络与技术积淀的星星充电,其IPO进程的核心阻滞点,在于整个行业及自身在当下激烈竞争格局中面临的严峻盈利困局与增长挑战。
充电桩行业难以摆脱前期投入巨大的“魔咒”,普遍性亏损是常态。即使是龙头特来电,也挣扎了九年才在2023年勉强实现全年扭亏(净利润1.72亿元),而2024年上半年旋即又陷入亏损。
星星充电虽在2020年宣称“唯一持续盈利”,但此后多年未再披露详细财务数据,其盈利的真实性及在惨烈竞争下的可持续性,成为悬在投资者心头和IPO审核路上的巨大疑问。
更严峻的挑战源于市场环境的根本性逆转。随着市场成熟和参与者激增,行业已彻底进入“买方市场”。用户拥有了充分的选择权,价格敏感度提升。为争夺份额,星星充电也不得不卷入惨烈的价格战,推出“充电免停车费”、“服务费低至0元”等促销活动,进一步摊薄本已微薄的利润空间。同时,私人充电桩普及率的持续提高,也在不断侵蚀公共充电的刚需基础。电价上涨这一行业共性难题的凸显,更是为整个行业生态雪上加霜,设备制造商赖以生存的充电收入持续萎缩。
资本市场的态度同样折射出谨慎。天眼查信息显示,万帮能源及其品牌星星充电的最后融资记录停留在2021年5月(B轮融资后估值155亿元)。此后长达四年多无新融资进账,清晰反映了资本市场在行业盈利模式尚未跑通、竞争格局未稳背景下的观望情绪。
在此买方市场环境下,星星充电要真正破局,赢得投资者信心并推动IPO,仅凭现有规模和基础技术优势已显不足。其亟需推出具备颠覆性体验或显著降本增效能力的“杀手级”产品或服务模式。
这可能是将其超充液冷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无法替代的极致充电体验(速度、可靠性、网络密度),也可能是通过深化“三网融合”战略,创造出可量化、可复制且能带来真金白银的能源管理增值服务与盈利新模式,亦或是利用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网络资源,在数据价值挖掘、车网互动(V2G)等前沿领域建立起独特的竞争壁垒。唯有展现出这种独一无二的创新与核心竞争力,才能穿透市场迷雾,为资本故事注入强心剂。
充电桩行业的竞争是一场考验耐力、创新与商业模式韧性的持久战。对于星星充电而言,通往资本市场的马拉松终点依然隐于雾中。其三次IPO尝试的波折,深刻映射了行业从草莽走向成熟、技术不断升级、市场主导权转移的复杂历程。
无论本轮A股IPO最终能否成行,这家业务覆盖超300城、注册用户破2000万的行业巨头,其名字已深刻烙印在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的版图上。
然而,要在当下这片买方主导的红海中真正突围,赢得资本市场的长期信任,万帮能源必须证明,它不仅能依靠规模“活下去”,更能凭借独一无二的创新力与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能源生态中“赢得漂亮”。这场关于生存与未来的战役,其意义远超一次IPO的成败。
原文标题 : 星星充电上市迷雾,独角兽静待破局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