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冯玉怡谭砚文特约撰稿张颖广州报道
10月9日上午,在“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的见证下,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科考码头举行。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源火”在“天之光”与“海之火”的交织中诞生。9月18日18时,我国南海北部海域“海马冷泉区”1522米深海处,蓝宝石燃烧室内一簇湛蓝色火焰骤然跃起。
当这簇“海之火”从深海被护送到甲板之时,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一般的体育仪式:“海洋地质二号”多功能科考船为采火提供高效实施平台;“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简称“ROV”)精准完成可燃冰采集、输送与引燃等关键操作;“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实现了甲烷气体稳定控制和高效燃烧。
这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折射出广东在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图景。
从深海冷泉中“取”火,是一次科技与体育的跨界联结,更是广东向海图强战略下,深海科技从研发到应用的一次生动展现。一个独具创意的深海采火,汇集着广东从深海探测、装备制造、资源开发的海洋产业链条。
从“梦想号”超深水钻探船入列,到南沙智能装备企业打破国外垄断的海底机器人;从广州、珠海形成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到粤港澳大湾区“研发-制造-转化”的协同闭环。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源火”,恰是广东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缩影——不再只是简单“靠海吃海”的资源依赖,而是用科技解锁深海动能,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变成海洋工程、绿色能源、资源勘探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当体育赛事成为深海科技落地应用的新场景,广东的蓝色经济图谱,正从南海深处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2024年,广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海洋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5。不久前的广东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锻造兴海科技,集中资源力量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围绕产业所需加快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引育现代海洋人才,更好支撑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火种采集仪式现场,谭砚文摄
引天之光,燃海之火
这次从深海可燃冰采集“体育火种”,凝聚了多项自主研发的深海科技。依托“海马”号ROV在深海冷泉区采集甲烷气体,原位合成战略性清洁新能源可燃冰,再用太阳能驱动设备引燃,实现“引天之光、燃海之火”。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方法所副所长陈宗恒向南方财经记者介绍,负责本次采集作业的4500米级“海马”号ROV,是“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实现了我国在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领域“零”的突破。实施本次“源火”采集任务的科考船“海洋地质二号”则是一艘多功能新型科考船,也是“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的保障船,为本次深海源火采集作业提供高效实施平台。

“海洋地质二号”,图源广州南沙发布
在深海获取“源火”并非易事,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关卡需要突破。
第一关是甲烷气泡采集。冷泉区的甲烷气泡分散且易消散,如何才能精准收集并变成燃料?为采集甲烷气泡,担任“源火”采集任务母船的“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搭载设备前往南海海域可燃冰浅表层裸露区,到达目的海域后由“海马”号ROV利用机械臂收集冷泉区的甲烷气泡,送入自主研发的可燃冰海底合成分解设备。
在深海环境下,甲烷气体先被合成固态可燃冰,相当于把“散沙”压成“砖块”,实现能量的浓缩储存,再通过设备严格控制的加热过程,分解成均匀的可燃气体。
第二关是能量跨介质传输。阳光如何从海面精准送达1522米深海?
实施团队用高效光伏追光系统和特种电缆组合破题,甲板上的高效光伏追光装置如同向日葵,依托算法实时调整角度捕捉阳光,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特种电缆将“天之光”被精准输送至1522米海底。
第三关是深海燃烧。1000多米的深海,温度接近0℃,气压高达160倍大气压,普通火焰根本“站不住”,“源火”如何引燃?
这一步是在透明玻璃制燃烧室内完成。燃烧室内,甲烷降压气体与氧气流量比例混合达到燃烧标准,处于待燃烧条件。此时,用电火花方式点燃气体,采集人员在混合喷嘴耐压透明观察窗,实时监测燃烧过程中舱内的甲烷和氧气的浓度,动态调整两路气体的流量,保证甲烷气体燃烧过程平稳。随后,“海马”号携带燃烧稳定的“源火”返回甲板面。
最终,这簇来自南海深处的火焰将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主火炬点燃。
这次深海取火的全过程,不仅靠多项核心技术实现了从理念到现实的创新跨越,更有团队自主研发的科技设备将每一个关键环节清晰定格——整个“源火”采集过程,都被团队自主研发的深海专用的超高清4K相机全程记录,不同角度拍摄下对“海马”号下潜及作业过程的高清拍摄,为公众呈现一场生动的科普课。
陈宗恒表示,这簇源自南海1522米深海可燃冰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是首次在超深水海底远程精准引燃可燃冰获取的绿色“源火”,彰显广东“向海图强”的创新魄力、探索精神和使命担当。
深海产业全链条浮现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以超深海引燃火种方式,集中展示了我国大国重器、清洁能源实力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世界级海洋基础工程,以“海洋科技之光”将海洋强国战略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全民可感的体育文化符号。
这样的创举令人印象深刻。正如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钻中心科学规划室主任孙珍所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采集仪式在“梦想号”的见证下完成,预示着中华儿女的“梦想”从“湾区之心”南沙出发,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科学精神与体育文化交相辉映,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强音。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更是深海世纪。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近年广东将“向海图强”战略与科技创新深度结合,在深海探测、深海机器人、深海工程装备等领域不断创新突破,逐渐形成了从研发到应用的深海科技产业链雏形。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深远海养殖平台“格盛1号”、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等海洋重器频频亮相;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海基二号、“海马”号遥控潜水器、“探索6000”自主潜水器等海洋利器竞相涌现。
深海科技的核心在于具备进入、探测和开发深海的能力,而尖端运载装备是这一切的前提。
这场竞赛中,广州南沙成为一个重要策源地。2025年,全球最先进、钻探能力最强的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建成入列,标志着中国在深海探索领域迈出了历史性一步。
广东不仅有厚积薄发的深海科技,孕育超深水钻探船“梦想号”,还培育出一批智能装备企业,将这些尖端技术转化为服务于海上风电、油气开发等领域的商业化产品,并开拓了广阔市场。
扎根于广州南沙的深海智人是典型代表。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等产品,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高端海底智能作业装备的商业化应用。这些机器人能够高效服务于海上风电、海底通信光缆铺设、油气开发等关键领域,订单已从国内首台突破,发展到批量化出口,预计将在全球市场迎来跨越式增长。
同时,以广船国际、黄埔文冲为代表的造船巨头,手握排期至2029年的巨额订单,正从传统造船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智造”升级。数据显示,广东全省拥有超100个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8万家涉海企业,构成了一个海洋科技创新矩阵,为深远海探索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无论是全球载车量最大的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还是具备自主航行功能的智能科考船“珠海云”,这些“广东造”深海重器,共同构筑了广东在海洋装备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
“蓝色湾区”加速崛起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首次从南海深处采集而来,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事的创新,更是一个深刻的经济隐喻——粤港澳三地正以前所未有的协同姿态,共同点燃“蓝色湾区”。
陈宗恒回顾,从2007年参与“海马号”深海机器人研发至今十余年,他见证中国海洋装备从“追赶者”成长为“引领者”的历程,而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势头尤为强劲。

“海马号”,图源广州南沙发布
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例,十多年来在海洋资源与能源勘探,特别是可燃冰开发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目前拥有8艘3000吨级以上科考船,配备无人机、无人船、ROV、AUV等先进设备,形成完整“海洋体检”体系。
不仅如此,自2018年起,广东连续7年累计安排近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创新发展,突破了281项关键技术瓶颈,直接带动配套研究投资17亿元,产业带动超218亿元,有力推动海洋六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大手笔的投入之下,广东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近五年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6.8%,带动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同时,面对广阔的海洋经济新赛道,粤港澳三地协同正推动技术创新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合力”。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认为,深圳可凭借其雄厚的AI与高新科技基础,推动“陆上技术下海”;广州、珠海具备深海装备制造与海试条件,是工程化的主阵地;香港则能利用其国际金融与航运中心地位,将技术与国际资本对接。这一优势互补的创新闭环,正有效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催生出强大的协同发展效应。
近期,由香港大学与深圳前海联合研发的AI无人船“海擎一号”启动运营测试,成为“香港研发、前海转化”模式的标杆案例。香港大学副校长申作军表示,将利用港大的科研优势,助力内地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并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前海实现产业化,打通AI技术从实验室到规模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可以看到,近年粤港澳三地在发展海洋经济上的政策协同愈发紧密。
今年6月发布的《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提及,为推进粤港澳合作,广东应当深化与香港、澳门在海洋产业发展、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海洋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支持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在海洋领域市场准入、标准认定、产权保护、政务服务、人才引入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湾区经济与产业规划研究所所长、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委员安然认为,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发展,进一步对接国际上处于海洋产业价值链中高端的科技、管理、供应链和人才等优质要素,完全可以实现提升海洋产业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