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结束,不少人会陷入这样的状态:早上闹钟响了三遍还起不来,坐在办公桌前总走神,明明没吃多少却觉得腹胀,甚至还会莫名烦躁......
这些其实都是“节后综合征”的典型表现。怎么办?湖北疾控中心专家给出健康指南,帮您快速找回状态。

节后综合征为啥会找上门?
长假是放松身心的好机会,但“报复性”活动往往会打破平时的生活规律。比如熬夜追剧、聚会,早上睡到自然醒;饮食上也容易放纵,吃太多高油、高糖、高盐的食物,甚至暴饮暴食。
这种“突击式”的作息和饮食变化,会让身体的生物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暂时 “失灵”。当假期结束,需要重新回归工作、学习的规律状态时,身体就会因为“跟不上节奏”而出现各种不适,这就是节后综合征的核心原因。
关键招一:调整作息,让生物钟“归位”
作息紊乱是节后综合征的“重灾区”,想要快速恢复,关键是让生物钟重新对齐日常节奏。
提前“倒时差”,循序渐进不勉强。逐步靠近工作日的起床时间,身体不会因为突然改变而抗拒。避免昼夜颠倒,早上可适当晚起,但不宜超过平时起床时间2小时以上,以免扰乱生物钟。午睡时间建议20~30分钟,时间不宜过长,以免会影响夜间睡眠。
白天“晒晒太阳”,晚上“远离蓝光”。早上起床后,尽量去阳台、窗边晒10-15分钟太阳,阳光能刺激大脑分泌“清醒激素”——血清素,帮助赶走困倦;晚上睡前1小时,尽量关掉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
关键招二:调节饮食,肠胃需“减负”
节假日期间丰盛的菜肴和节日氛围使人更加有食欲,就餐时间长,易饮食过量,吃太饱需要更多的消化液进行消化,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正常的消化机能,损害胃肠道健康,可能导致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急性胰腺炎或溃疡等疾病。
假期里肠胃往往“超负荷工作”,节后需要通过饮食给肠胃“减负”,同时补充营养,让身体更有活力。
同时,秋季仍然是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主要原因是食品在制作过程中生熟不分、交叉污染导致,应重点防范熟肉制品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污染,选择新鲜食材和烧熟煮透是防控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关键措施。
关键招三:每天 “动一动”,激活身体活力
节后回到办公室也不要一直坐着,每天进行不少于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行、瑜伽等。
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释放身体里的“快乐激素”——内啡肽,不仅能缓解疲劳,还能改善情绪,让你更有精神面对工作。
同时也要注意情绪管理,愉悦心情。可以给自己留出安静的独处时光,听听音乐、看看书,让身心彻底放松。
节后综合征的持续时间通常不长,一般3-7 天就能缓解,每个人的恢复速度不同,给自己一些“缓冲时间”。节后调整不是“突击任务”,而是用温和的方式让身体回归规律——好好睡觉、好好吃饭,节奏自然会回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雪茹杨千帆)
【责任编辑: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