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天假期落下帷幕,出行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记者从交通运输部了解到,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10月1日-8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24.33亿人次,日均3.04亿人次,同比(2024年国庆假期7天日均,下同)增长6.3%。
这一数据超越了节前的预测。此前交通运输部预计,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到23.6亿人次,日均约2.95亿人次,较去年同期日均2.86亿人次增长约3.2%。
出行目的地方面,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城市群以及西安、长沙、武汉等都市圈客流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游客与港澳游客的“双向奔赴”成为假期出行一大亮点。
日均3亿人出行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期期间,铁路客运量累计15396万人次,日均1924万人次,同比增长2.6%。
民航客运量累计1914万人次,日均239万人次,同比增长3.3%。
水路客运量累计1166万人次,日均146万人次,同比增长4.1%。
公路人员流动量累计(包括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公路营业性客运量)224841万人次,日均28105万人次,同比增长6.6%。其中,公路营业性客运量累计30677万人次,日均3835万人次,同比增长2.9%;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累计194164万人次,日均24271万人次,同比增长7.2%。
国家高端智库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红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交通系统整体运量的增长,与交通通达度、服务能力、运输保障能力的提升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得益于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的延续。
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指出,总体来看,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公众出行意愿较强,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
从出行规模看,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4亿人次,日均超3亿人次,创历史新高。旅游流、探亲流高位叠加,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出行和交通物流高位运行,有力支撑了假日经济的火热。
从出行方式看,自驾仍是出行绝对主力,日均预计2.4亿人次,在出行总量中占比约八成,假期高速公路免收小客车通行费,充电、救援等设施和服务保障进一步强化,高速公路严重拥堵路段和充电繁忙服务区数量双下降。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客运量均实现同比增长,各方式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从出行分布看,假期首日迎来出行最高峰,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3.36亿人次,创历史同期新高,较2024年同期增长1.4%。10月7日出现一个客流小高峰,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到3亿人次,同比增长18.3%。
在李红昌看来,我国的私家车出行在总客流中占据优势,说明个性化出行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高铁和民航凭借快捷优势也实现了一定增长,成为重要的出行工具。此外,租车也实现两位数增长,这些数据共同反映出,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旅游支出愈发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客流热力聚焦
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出行目的地看,8天长假进一步促进公众出行需求释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城市群以及西安、长沙、武汉等都市圈客流集中,长沙、杭州、苏州、西安等城市仍是公众假期出行首选。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长三角地区探亲流、旅游流、学生流相互交错。长三角多地去往北京、青岛、广州、郑州、福州、厦门、长沙、南昌、西安等方向较为热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长三角城市往来苏州、扬州、徐州、连云港、南通、宁波、金华、黄山、芜湖等方向出行需求旺盛。去年四季度新开通的宣绩高铁和沪苏湖高铁迎来国庆中秋假期“首秀”,吸引不少旅客乘坐高铁打卡新线沿线旅游景点,客流大幅攀升。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长三角铁路安全发送旅客近3020万人次,较去年国庆假期多发送旅客470余万人次,增幅近两成。其中,今年10月1日当天发送旅客420.5万人次,创历年国庆假期单日客发量新高。
北京交通委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秋国庆假期,铁路、民航、长途客运、公路自驾进出京总量达3362万人次,其中进京1722万人次、出京1640万人次,同比上升2.3%。10月1日进出京客流创新高,全市交通运行总体平稳有序。
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游客与港澳游客的“双向奔赴”成为假期出行的一大亮点。微信团队公布的“2025国庆中秋数据报告”显示,港澳是内地游客出境游首选目的地。在跨境支付数据中,港澳微信支付交易笔数排名第一,内地游客在香港通过滴滴、高德、Uber等线上平台打车的订单数量同比增长超过5倍。
李红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双节假期比去年国庆假期多一天,带动更多人出行和度假,日均客流量同比增长6.3%,就体现了这样一种趋势。此外,消费存在边际增量效应,也带动了酒店和文旅消费的增长。”